2011年7月27日 - 信報
「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
股息重要與否,是一條有趣而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樣簡單。
如果嘗試從教科書裡找答案,那就毋容置疑。金融科入門告訴我們,投資就是付出今天的本金,以換取未來的回報。如果未來的折現現金流大過本金的話,那就是一項理想的投資了。因此,股息作為股票投資者未來回報的重要來源之一(另一是出售股票時的價值),當然舉足輕重。
之不過,如果從市場的行為來推敲,那結論則大不相同。儘管大部分投資者常將股息掛在口邊,但他們看重的其實只有股價。最近,內地企業的股息稅風波,正好說明這點。如果大家真的在乎股息,那抽0%、10%或20%的股息稅,將會造成極大差異。有趣的是,股市對這「壞」消息反應異常冷靜。沒有大行因此而跳出來為股票重估,儘管他們經常用上了DCF模型來做公司估算。
不用多說,永遠地少了10%至20%的未來現金流,對計算結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明白到模型的意思,就是裝「模」作樣吧了。
大家寧願花時間關注如國家債務、通脹、失業率,以及各式各樣的宏觀經濟數據。例如,意大利的評級被下調,又或者美國失業率高過預期0.1個百分點,都造成股市的一次回吐。對於實質的股息收入,市場顯得毫不關心。
實情上,投資者往往浪費過多的注意力在宏觀課題上。久而久之,股民便會發現自己雙腳離地,飄浮在半空,然後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失業率高過預期,到底跟企業有甚麼關係?這些宏觀事件經常佔據報章頭條,嚇死人,但除了能定出一些結構性的大方向外(那是不會五時三刻改變的),對企業盈利的實質影響不大。
更重要是,市場的記性比起患了腦退化症的病人還要糟。今天,誰會在意日本的驚世地震呢?不少日本食肆現在又門庭若市。數月前,有人還真的以為世界快將末日。當然,我們還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天災及人禍,而不少企業的盈利長線而言依然是屹立不倒的。
話說回來,派息除了數目多寡,也可分幾類,對審視企業價值有着不同意義。最基本的,就是可分為不能(沒能力派)及不為(有能力但不派)兩類。
長期不能派息的公司,若非經營差劣,就是行業出現結構性問題,需不斷投入資本,造成現金流長期不足;兩者皆好打有限。
「不為」的公司,則須看情況。如果留着資金是為了未來發展,若用得其所,則屬大好事。例如,巴郡就從不派息,而副手芒格也曾表示不想在有生之年收到巴郡股息,因那等於巴郡已沒能力找不到好投資,發展走到盡頭。另外,有些企業則喜歡囤積大量現金,即使沒有投資機會,也死不肯派息。這類企業一般視上市公司為私人會所,派息政策就等同大股東的個人理財需要。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避之則吉。
另外,還有一些企業沒有派息能力,但愛充大頭鬼,借錢來派,希望維持股價,讓管理層好交代。對於這類公司,也應小心。
當然,還有一些派息穩定的良好企業。假若公司的派息能長線趨升的話,那就更加難能可貴,值得長期擁抱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