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2日 - 蘋果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麥高偉與研究團隊埋首16年,完成全球首本中國刑事審訊研究著作。該書透過司法人員爆料,揭露內地司法黑幕:法官判案必須遵循上級指示,檢控官令被告入罪才能穩袋花紅,法庭對疑犯遭嚴刑逼供視若無睹。麥高偉以「中國沒有司法公義」作總結,但仍然希望與內地當局「保持對話」,推動內地法律改革。
法律社會學研究權威麥高偉(Mike McConville)1994年着手研究內地刑事審訊,著成《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一書,本月出版。研究團隊造訪內地13個區域,包括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及西部落後地區,旁聽了227個審訊,涉及335名被告,並分析1,144個審訊檔案。該書又訪問88名法官、96名檢控官及83名辯方律師。麥高偉在書中前段坦言研究因涉及「國家機密」而變得困難。
法庭判案 跟從黨的決定
今次審訊個案集中於初級及中級人民法院。麥高偉解釋,研究旨在窺探內地日常判案手法,非針對顛覆國家等敏感案件,「即使我們沒有觸及特殊案例,但整體結果仍然令我對內地司法制度很失望」。
雖然內地當局法定拘留期僅37天,但該書查閱的審訊檔案之中,兩成個案超過此拘留期,有個案甚至被拘禁兩年。95%個案的疑犯經過一次或多次盤問後「認罪」。當被告在庭上呼寃遭警方嚴刑逼供,大多數法官假裝聽不見或要求拿出證據,麥高威慨嘆:「我們研究的個案當中,沒有呼寃的個案獲司法機關跟進。唯一途徑只是向警察投訴警察打人,有用嗎?」
受訪法官爆料稱,審訊完畢後,必須請示審判委員會及中央政法委員會才能判案,每個裁決都是司法機構及黨的「集體決定」,法官毫無判案自主權。檢控官又坦言,工作目標是令被告罪成,若失敗或不受理警方提出的檢控個案,將會失去花紅或影響晉升機會,甚至被懷疑受賄。受訪律師又向研究人員慨嘆,近年司法環境越來越差,個別律師甚至放棄刑事案件,只接民事訴訟的生意,擔心步同行後塵,處理敏感案件時「被失蹤」。
麥高偉批評,每層司法人員漠視法治的劣行環環相扣,最終導致疑犯在不公平情況下被判罪成,「被告根本不能接受公平客觀的審訊。中國根本不存在司法程序公義(procedural justice)」。他了解內地有司法人員擔心法改或導致制度崩潰,但外國經驗證明改革才能重建司法公信力。他對中國前景不感悲觀,最重要是當局肯與外界保持對話,「學者經常希望透過研究文獻影響社會,內地當局毋須為此感到尷尬難堪。一切爭執平息之後,司法人員總要面對制度缺失」。
學術研究 無懼當局施壓
此書擊中內地政治地雷,出版前曾否遭中國當局施壓?麥高偉說:「我的答案很直接:沒有受壓。如果你問我怎樣應付這種壓力,我會答:毋須理會。這是學術研究,向大眾公開尤其重要。」
話你知:法律社會學國際權威
一手創立中文大學法律學院的麥高偉,是法律社會學的國際權威,2005年加入中大前,大部份時間在英國推動法改工作,「成功爭取」擴大法援制度、引入警察盤問證人時需要進行錄影。他表示即使是英國這樣先進的國家,百多年前法律制度仍存有很多漏洞,需要不斷提升完善。
他曾經研究及發表多篇對法律界影響深遠的論文,包括辯訴交易、陪審團審訊及法律史,又在拉脫維亞、馬拉維、土耳其及秘魯等正在經歷社會重大轉變的國家,從事諮詢顧問工作,親身體驗「變天」。
內地法官及檢控官受訪語錄
法官:
「法官不是最終裁決者。在內,我們受制於行政機關。在外,我們遭上級法院施壓。」
「太多問題牽涉人際關係和人為干擾。就算被告清白,我都不能自行裁決。」
「嚴格來說,法官必須不偏不倚。但從現實角度看,警察、檢察院及法庭是一家人,對被告確是不太公平。」
「我們確實偏幫檢控官,經常打斷(辯方)律師發言。如果辯方陳詞過長或抓不到重點,我不會讓他發言。」
檢控官:
「我們希望每宗案件的被告都被判有罪。一單失敗個案會導致我們失去花紅,整年的努力就白費。」
「整體法治環境很壞。就算被告的控罪太微不足道,如果我膽敢反對檢控,就會有人懷疑我受賄。」
「沒有提出檢控的個案均須上報,上級每年審視我們有沒有濫用『不檢控』權力。」
資料來源:《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