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 信報
英國作家「金句王」王爾德說過,藝術的真也是藝術的假,什麼是真,它的相反也屬實(A truth in art is that whose contradictory is also true.)果真如此,則為人父母肯定是一門藝術無疑——只要有人說東,就自然有人說西,而這兩個人都沒有錯。於是,傳統智慧教我們「再窮,也不可窮孩子」,今日卻有暢銷書苦口婆心地告誡我們《再富,也不可富孩子》。
香港的教育制度千瘡百孔,高官靈機一動,想到什麼微調大改,做家長的除了照單全收別無選擇。他們每天為子女的功課、補習和興趣班疲於奔命,每年又要購買昂貴的教科書,變相出錢買教材送畀老師。如此無助兼無奈、幾乎任人宰割的一班人,簡直是社會名列前茅的弱勢社群 。
可是,當有人順手牽羊,從日本拿來「怪獸家長」的標籤,香港家長又馬上自責起來,當正自己是張牙舞爪、生人勿近的怪獸哥斯拉。
大學應教人做家長
為人父母之難,在於一副血肉之軀突然被賦予「近乎造物者的權力」,對另一個生命的喜怒哀樂,以至前途幸福,可操生殺大權。卑微的人類要扮演上帝,就像電影《變形人魔》(The Fly)的蒼蠅變做人一樣,難免自慚形穢,每天都在誠惶誠恐之中度過;怕的是自己今日一時的行差踏錯,令到孩子將來抱憾終生。很不幸,正規教育對此關乎全人類福祉的重大課題漠不關心。大學既無「為人父母學」一科,社會就自然缺乏「為人父母」的專家與權威;於是養兒育女之道,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禮失求諸野,「教人怎樣做父母」遂成暢銷書的一大品種。
往書局隨便一逛,就會發現《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母愛真可怕》、《男孩危機?!》和《港孩》一類的書永遠在熱賣之中。這些捉準家長軟肋骨的教子書,訴諸家長與生(孩子)俱來的無力感、罪疚感和危機感;一如江湖郎中要賺你錢,梗會話你烏雲蓋頂,必有血光之災。被叫做「怪獸」也好,叫他們的孩子做「港孩」也好,可憐的家長一概不以為忤。只要學得家長之道的一招半式,他們於願足矣。倘若養兒育女有一萬試萬靈、萬無一失的萬全之策(one best-way approach),則天下的父母從此更可安枕無憂。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的《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國及全球華人社會一紙風行,正因為它滿足了為人父母者此一宿願和集體幻想。
育兒書滿足父母宿願
本來相對於「溺愛」的所謂「狠愛」(tough love),並非養兒育女的新概念,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已經有心理學家大力提倡。它的理念是:父母對子女的最大責任,是為他們以成人身份踏足社會做好準備。他們必須幫助子女學習和掌握社會的知識、技能、行為與價值觀,使其日後可以有效地扮演獲分配的社會角色。養兒育女既有如此重要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功能,父母便不能單單愛他們的子女,還要令他們知道社會的「狠」(toughness);所以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子女,就要愛得夠狠。這個道理,鬼佬一早就明白,並稱之為「tough love」。蔡美兒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美國人教番轉頭,抵佢發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