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愈想快樂,愈覺失落 - 陳頌紅

2011年5月23日 - 信報

我買過不少「自我成長」或者「自我鼓勵」的書籍。你知道啦,每個人都會經歷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情緒波動,有時候很快會痊癒,有時候不。在「不」的情況下,就要借助外力。所以我看過什麼《如何令自己每天笑一笑》、《快樂也可以回春》、《如何看起來比敵人開心》、《人生不過一場夢,得快樂時且快樂》等心靈雞湯、心靈botox之類的勵志書籍。有沒有用?嗯,有部分還挺管用。例如其中有一本(看得太多,忘了哪一本)提議情緒低落的人,可以把自己最感恩的一切寫下來,再把自己對人生最不滿之處也寫下來,兩個列表互相比較一下,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那麼,心情就會好起來。

我寫了。感恩的列表有十二個項目,對人生不滿之處有七十八項。我大吃一驚,連忙抓破頭皮,在感恩列表上急急加碼。於是,「每天上廁所都很暢順」、「鄰居不吃榴槤」等都寫上去,勉強將感恩項目增至七十九項。我滿頭大汗之餘,拿着兩個列表互相比較,真的感到比之前快樂了。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追求快樂?根據最近的《心理科學透視》期刊引述耶魯大學、丹佛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的聯合研究,指出過度追尋快樂,隨時會引火自焚。

首先,如果像我一樣,跟隨那些自我成長書籍提出的鬼主意,每天嘗試做一些令自己開心或者感恩的事,那可糟了。因為,當我們有期望、有目的去做這些事,我們只會更容易失望。丹佛大學學者曾做一項實驗,兩組準備觀看喜劇的受試者,其中一組事先閱讀一篇高度讚揚快樂的價值之文章,另一組只靜待看戲。之後,事前看過有關快樂文章的受試者,認為喜劇並不是那麼有趣,而本身的愉快程度,比參與實驗前更差。另一組則在看喜劇後感到快樂程度增加。

專家認為,其實快樂的關鍵,主要是社交關係良好。家人互相關懷、朋友眾多、跟同事及鄰居和睦相處,已經足以令我們感到快樂,比看自我成長書籍更有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