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馬勒世紀(十五):美滿人生與悲劇作品 - 劉偉霖

2011年4月11日 - 信報

馬勒於1902年春天迎娶Alma為妻,她果然旺夫,同年夏天「作曲家馬勒」終於得到認同,《第三交響曲》的世界首演轟動德國樂壇,荷蘭大指揮Mengelberg請馬勒到阿姆斯特丹指揮,為荷蘭的馬勒傳統揭開序幕。翌年馬勒於瑞士巴塞爾大教堂指揮《復活交響曲》,又是一場大勝仗,更引來出版商注意,出高價買下《第五交響曲》。過往馬勒要半賣半送,或依賴政府資助出版作品,今非昔比。

Alma誕下Maria和Anna,這是馬勒最得意的一段日子,卻寫下黑暗的《第六交響曲》,「悲劇」的別稱沒有在樂譜出現,但肯定從馬勒而來。不過作品的喜怒哀樂和作曲家的心境未必有關係,《第四交響曲》輕鬆優美,但寫於馬勒壓力沉重之時。要強調「悲劇」一詞並不代表「悲傷」,此曲雖然有破滅的結局,卻有巨大的能量,沒有自怨自艾,或是要悼念誰人。反之,《第六》可謂馬勒最暴烈的交響曲,可以從一樣細節說明:弦樂的accent或突強是馬勒作品中最多,強音的指示特別多,彷彿奏每個小節都要搏鬥一番。

繼續以Bertini的全集錄音作導賞,第一樂章以進行曲開始,「長、長、短、長」的馬勒節奏,令人覺得馬勒筆下的悲劇英雄就是自己。悲劇源於不能逆轉的命運,在2:01至2:06有一個象徵命運的動機,小號及雙簧管吹出一個大調和弦,但瞬即轉成小調。這樂章非常貼近奏鳴曲式,第二個主題於2:40出現,即是著名的Alma主題。樂章去到4:38回到開頭重覆一次,是馬勒交響曲唯一一次將提示部完全重覆。馬勒繼續將第一主題及Alma主題發展,11:53牛鈴意想不到的出現,音樂從之前的活力或柔情,變成田園風味。馬勒繼續將兩個主題翻來覆去,命運動機雖然在18:12再現,但Alma主題逐漸佔上風,凱旋結束樂章。

諧謔曲和行板孰先孰後

資歷較深的樂迷,多數聽慣用諧謔曲作第二樂章的錄音或演奏,但近年愈來愈多指揮改用行板作第二樂章。馬勒最初的構思是諧謔曲先行,其後三心兩意,臨死前的改動是行板先奏。老樂迷會覺得先奏諧謔曲的效果最好,年青樂迷會覺得只是習慣使然,尤其是馬勒學會最新出版的樂譜都「先行板」。若從樂理上考量,第一樂章以A大調作結,行板是降E大調,這是極差的轉調,因為是「魔鬼音程」。而且終曲以C小調開始,和行板的降E大調是上佳的轉接,因為彼此是相對大小調的關係。「先諧謔曲」的轉接順暢,「先行板」的轉調極差。

諧謔曲是第一樂章的延伸,開頭同是A小調,也是用連續幾個A音開始。諧謔曲部分又是一首三拍landler舞曲,特別在定音鼓將重拍放在第三拍,但其餘樂器又在第一拍落重拍,節奏令人無所適從。「諧謔」一詞用於這曲非常到位,因為馬勒再一次戲弄傳統曲式,三重奏部分從2:26開始,馬勒的指示是「老土」,聽來像海頓或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但節奏十分飄忽,有時三拍、四拍或六拍。三重奏部分是F大調,與上樂章的Alma主題一樣,又是「先諧謔曲」的好理據。

第三樂章(中庸的行板)將陰暗氣氛緩和,一如之前兩個樂章,馬勒也是用兩個主題就鋪排出十多分鐘的內容,開頭的旋律是第一主題,第二主題於1:58在英國管出現,但和第三及第四交響曲的慢板不同,馬勒這次並非追求時間靜止的感覺,而是情感的累積及爆發。《第五》慢板的啟首旋律雖然較為優美,但樂章的高潮不及《第六》痛快。

命運擊倒英雄

終曲長三十分鐘,《復活》終曲雖然更長,但小節或頁數不及《第六》的終曲。《復活》終曲有很多事發生,但今次馬勒用很少的材料就能造成高潮迭起的樂章。之前說悲劇不同悲傷,這樂章就是英雄和命運的最後搏鬥。樂章一開始小提琴奏出悲壯的旋律,命運動機於0:22便出現,藏在主旋律底下。氣氛隨即變得死寂,但逐漸提起精神,於5:04進入「精神的快板」,當情緒漸趨樂觀,馬勒卻帶我們回到開頭的悲劇引子(8:55),命運動機當然在,悲劇引子會再出現兩次,命運動機的強度逐次加大。

簡單而言,這樂章的策略是將樂觀或戰鬥格的音樂推至高峰,再用悲劇引子及命運動機將之打壓,還有著名的兩記木槌,它們於12:28及16:54出現,不過每次木槌過後,都會引發出更強的掙扎,還是要悲劇引子才能把能量鎮住。象徵死亡的第三槌原本在26:54,很多人說馬勒是因為迷信才刪去,但純屬猜測,而且馬勒不用木槌,改為將命運動機加強,使悲劇引子首尾一致。

馬勒於1904年完成此曲,很多人說三記木槌預言了1907年的三次「命運重擊」:辭去維也納歌劇總監一職、愛女Maria病死及心臟絕症。很多馬勒迷都不知道,1907年的心臟病只是虛驚一場,馬勒沒有被人逼走,而是有一份薪水加倍,但工作量劇減的新工在等他。馬勒得奧地利皇帝信任,敵人根本無力趕他走。還有,馬勒原來的構思是打五次木槌,與其穿鑿附會及以訛傳訛,倒不如細心欣賞作品。從不指揮馬勒交響曲的柴利比達克,批評馬勒不符合the end in the beginning的原則。姑勿論柴利是否討厭馬勒,才搬出似是而非的原則,但命運動機貫穿《第六交響曲》,如果終曲的布局不算the end in the beginning,又有哪首交響曲合格?

1 則留言:

  1. 版主您好!
    抱歉打擾了,由於您對馬勒似乎有興趣
    因此想推薦您電台舉辦的一個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時間是5/12~21共十天,目前剩8個名額
    由捷克達人高嵩明老師帶領,歡迎瀏覽瞭解喔!謝謝!
    http://tw.myblog.yahoo.com/fm-913/article?mid=2356&prev=2362&next=-1
    BravoFM91.3敬上

    1989年,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上映,這部頗具爭議的愛情電影,在台灣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開啟了國人對捷克這個陌生國家的認識。這部改編於米蘭‧昆德拉小說的電影,深入探討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旋律,導演大膽激情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使得當時的知識份子相當憧憬東歐國家的神秘色彩,而布拉格這個令人著迷的城市,有如綻放的玫瑰花,讓人一見鍾情。

    從1946年開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不僅是布拉格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也是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愛樂者朝聖之地。
    今年為了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特別在馬勒逝世當天,也就是5月18號,安排了由艾森巴哈指揮捷克愛樂以及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再加上五個合唱團聯合演出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
    BravoFM91.3年度行程將邀請高嵩明老師隨團導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