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

香港電影風光不再,降格當阿二 - 占飛

2011年4月21日 - 信報

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侯孝賢挽着趙薇出場時,
已經無厘神氣,怪不得致辭時也結結巴巴的。
看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我想起二次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在瓦解邊緣,英國要降格成為二線強國,不再是一哥。英國著名知識分子勸國民要「優雅地」(gracefully)接受大英帝國不再的現實,因為「不光彩地」(disgracefully)賴皮不走,等於在傷口撒鹽,更加難受。我們必須承認,1997年,英國是「優雅地」從香港走了!

香港曾是亞洲荷里活

香港電影界亦當如是。

在今屆頒獎禮上,侯孝賢還說:香港是亞洲的好萊塢(荷里活),可以把握機會再放異彩。可惜,他說這話時冇神冇氣,結結巴巴,好像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話。聽在別人耳裏,也不知是鼓勵還是諷刺,總之是令全場尷尬。

鼓勵,倒不必了,香港電影人早已懂得如何自己鼓勵自己。這十多屆金像獎頒獎禮都不乏鼓勵打氣的話,已成為頒獎禮的「特色」之一,從而反證了香港電影業一直處於危機之中。

香港曾經是亞洲的荷里活,這是事實。在五六十年代,星、馬、南洋的華僑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好在同聲同氣;台灣軍管戒嚴、南韓審查制度嚴苛,扼殺了當地電影業的發展,香港的娛樂電影遂乘時而興,佔據市場。

到了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人憑着新一代的國際視野,吸收了日本、荷里活乃至歐洲電影的長處,混合嶺南文化及本土新興文化,給香港電影帶來一段風光日子。那時候,說香港是亞洲的荷里活,還可以說得過去。

受大陸如海嘯般衝擊

今天,香港電影的海外市場,一個一個的消失。香港文化的活力不再。中國大國崛起,大陸市場有如海嘯的衝擊香港,電影人一個接一個的北上搞合拍片,瞄準大陸市場,希望賺大錢。今時今日,你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等城市碰到香港電影人的機會,遠遠大過在尖東。人才外流了,市場消失了,如果香港電影曾是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已逐漸瓦解。如果香港電影曾是一哥,現在則只是「二哥」。

看看近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只有今屆的《打擂台》是原汁原味的香港作品,有着「香港心」。其餘:《十月圍城》、《葉問》、《投名狀》、《父子》或不是在港拍攝,或不是談香港人香港事。香港電影這頭火鳳凰,憑什麼重生呢?

今屆,金像獎頒獎典禮還要以「感恩」為主題,眾星閃耀,笑語連珠,就好像為香港電影謝幕一般。無所謂,只要能「優雅地」謝幕,也是好事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