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 信報研究部

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有多重身份,他是作家,也是擁有39項產品專利權的發明家,精通電腦工程的他發明的光學字元識別軟件(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和盲人閱讀器(print-to-speech reading machine,第一位顧客是出生6個月便因醫療事故失明的美國樂壇著名黑人明星Stevie Wonder),以及在語音識別科技(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文字語音合成(text-to-speech synthesis)和電子鍵盤(electronic keyboard instruments)等方面的成就,令他晉身億萬富豪之列。
不過,庫茲韋爾名氣更響來自是他是未來主義者(futurist)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一系列探索未來世界的著作,前總統克林頓及微軟蓋茨都是他的「粉絲」,克林頓更於1999年頒予庫茲韋爾科技及發明獎章(The Nation Med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蓋茨稱讚他是預測未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世界的最佳人物。


人腦電腦融為一體
庫茲韋爾按照現代電腦科技複式加速進展(exponentially accelerating progress)推算,到2029年電腦的人工智能已相當於人類智慧水平,並繼續無休止地運用其接近無限量的知識資料庫遞迴自我完善(recursive self-improvement,遞迴是電腦運算術語)直至運算能力達到每秒1090的容量極限。另一方面,醫學科技同時成功透過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利用物體碎片複製元件及還原其功能技術)破解人腦功能之謎,目前在小腦和大腦皮質模擬測試已取得良好進展;而電腦醫學科技的協同效應將推動破天荒的轉化(transformation)程序,到時可以將個人意識掃描然後存入堅固載體例如電腦成為軟件一部分,或者索性變成一個有思想和感情的半機械人(cyborg),兩項工序都能夠實現人類長生不死的夢想,庫茲韋爾並將「新人類」轉化過程名為科技奇點,他估計奇點將在2045年發生。
庫茲韋爾一直不斷通過寫作、講座、網誌甚至走上銀幕宣揚他的奇點理論,並在2000年聯同英國數學家Irving J. Good(1916-2009)和Vernor S. Vinge數學博士在三藩市開設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IAI),SIAI每年召開一次奇點峰會(Singularity Summit),多年以來吸引了一定數量的奇點擁謢者並形成奇點族(singularitarians)小社群;2008年9月,得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多間商業機構包括Google贊助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正式成立。
然而,格羅斯文在《時代》指出,不少人視奇點為荒誕不經之談,即使科技怎樣進步也不可能複製具思考功能的人腦,遑論將思想植入電腦;至於長生不死更屬異想天開。就連部分奇點族也並非完全認同庫茲韋爾的推論,生物學家Dennis Bray出席去年8月的SIAI峰會提出質疑,生物存活是複雜無比的生化進程,蛋白分子須經連串化學作用改造以適應不同器官細胞的需要,單靠0和1運算的電腦程式根本無可能仿造生物細胞活動。
治頑疾同時抗衰老


另外,神經科學家Henry Markram領導的研究組最近成功複製包涵1萬個神經細胞(neuron)的老鼠新腦皮層(neocortical),Markram希望未來10年將技術應用到人腦方面。
說到底,奇點之說畢竟有些駭人聽聞,相信大多數人未必能接受或想像奇點對宗教、人類文明、文化藝術、社會結構等等的衝擊,格羅斯文對排名《時代》2011年最有影響力100位人物第41位的庫茲韋爾的評價認為,即使庫茲韋爾對未來世界的預測錯誤,但他在這方面嚴肅的治學態度卻值得尊敬。庫茲韋爾在一次演講表示,舊知識會很快被淘汰,但新知識亦會複式膨脹,包括音樂、藝術、科學等等的知識每年倍增,每個人都應該持開放態度去迎接新知識,並從中找尋機會。那麼奇點的機會在哪裏?是NASA贊助的奇點大學重點研究的人工智能?還是庫茲韋爾深信仍有巨大發展空間的納米技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