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生代
此一時期是很隱秘的,因為只存在著極少的地質資料。大多數的地形和岩石大概在初碰撞期時就已經被摧毀,或因板塊移動的持續影響下而消失掉。吸積成地球、其內部的物質分離以及融化的地表凝固都是發生在隱生代時。假想中形成月球的大碰撞也是發生在此一時期。現知最古老的礦石亦出現於隱生代時。
大碰撞說
大碰撞說是科學界現在最主流的月球誕生理論,認為月球是在地球被一顆像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Theia)碰撞後才形成的。這個假說最早於1975年發表在《伊卡路斯》(Icarus,太陽系研究期刊)期刊上,是威廉·肯尼斯·哈特曼(William K. Hartmann)和達韋斯(Donald R. Davis)兩位博士發表的文章。

碰撞的證據

這個產生月球的撞擊過程非常不可思議: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以十分巧妙(恰恰好)的角度撞擊原始的地球,既避免將地球完全的毀滅,又能產生大小和軌道都適當的月球,使地球自轉軸的進動能夠穩定下來。同時,它也穩定了地球的氣候,使地球的環境更適合生命的發展。這種撞擊成型事件的偶發性,被用來解釋在宇宙中生命是非常罕見的(費米悖論):這種事件的罕見性說明同地球相似氣候的罕見性,進一步說明人類存在的罕見性。這種想法是另一個論述——地球殊異假說(Rare Earth hypothesis)的支柱。然而,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Edward Belbruno和Richard Gott III認為在地球和太陽的拉格朗日點L4或L5上的天體會因為漂移而進入處於渾沌的碰撞軌道上,然後以適當的低速撞擊到地球。這種機制使得撞擊的可能性顯著的增加。
坎諾普(Robin Canup)在2005年發表的模擬工作表明,冥王星和他的大衛星查龍可能也是在45億年前相似的大撞擊下誕生的。坎諾普推測,其他直徑在1,600至2,000公里的柯伊伯帶天體以每秒鐘一公里的速度撞擊行星形成月球的事件,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可能是很普遍的現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