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8日 - 蘋果
「和則兩利,鬥則俱傷」
在給《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書面回應中,胡錦濤選了七條作答,當中四條是經濟問題,反映中美當今關係以經濟而非意識形態為主軸。他回應第一條問題時,即說中美關係「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在承認兩國存在分歧和敏感問題之餘,強調兩國求同存異,要拼棄只許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的冷戰思維」。
《華爾街日報》認為,此話言論不但反映了北京領導人對美國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的憂慮,恐美貶值會侵蝕中國去年底達2.85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價值,更顯示中國意圖挑戰二戰後由美國和美元主導的世界金融秩序。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漫長
中國前年已提出創設新國際貨幣取代美元,包括以人民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成為新國際貨幣。而中國已部署在香港賣買人民幣,為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一大步。但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胡錦濤重申中國正逐步放寬人民幣的跨境貿易,以及投資人民幣結算限制,但人民幣國際化「會是一個漫長過程」。
挑戰美元意味重,但中國官方新華社發稿,將「過去的產物」,繹成「是歷史形成的」,將中國要在經濟力量起飛時改變世界金融秩序的野心降溫。
但在經濟問題上,胡錦濤立場半步不讓。當美國力指中國應將人民幣升值以抑壓國內通脹,他對有關問題的答案肯定令華府失望,也預示了他和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明天峯會不會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有共識。他對美國要人民幣升值建議不以為然,指中國加息在內的一整套政策打擊通脹,而「通脹不應作決定滙率的主因」,中國完全有信心穩住通脹。
「通脹不應作決定滙率主因」
經濟立場強硬,但胡錦濤指,踏入21世紀,中美共同利益越來越多,由經貿、新能源、基礎建設、航空航天,到反恐、防止大殺傷力武器擴散、應對自然災害、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可加強對話交流,增加互信。
就中國政改步伐否追得上經濟發展步代,他表示,中國會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指這是符合國情的體制,又謂政治體制改革須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深化。《華盛頓郵報》認為,這反映中國領導人雖明白日益富裕的民眾,對參與政治的渴求,但仍會堅持只在現行制度下作有限度開放。
分析認為,胡錦濤在訪問中,表明在開放市場、政治改革、人民幣滙率等會有進展,有意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專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官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指出:「胡錦濤明確表示,中國會在開放市場、放寬匯率管制和重組政治制度上繼續前進,但將按照自己的進度,不會屈服於外界要求加快或作更廣泛改革的壓力。」
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