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 評論 - 第296號(路愛國譯)
媒體告訴我們,經濟“危機”已經結束,世界經濟再次回到了它那正常的增長和贏利模式。12月30日,《世界報》以其慣用的絕妙標題概括了這種情緒:“美國願意相信經濟已經好轉。”沒錯,他們“願意相信”,而這還不僅是美國人。但情況是否如此?
首先,正如我一直反复說的,我們面對的並不是一場衰退,而是一次蕭條。大多數經濟學家常常採用這些術語的正式定義,即主要基於股市的價格上漲。他們用這些標準來表示增長和贏利。而在位的政客則樂於利用這種胡說八道。但無論增長還是贏利都不是適當的衡量標準。
總有一些人賺錢,即使最艱難的時候也是這樣。但問題在於多少人、哪些人?在“美好”時代,大多數人看到自己的物質狀況得到改善,即使經濟階梯上下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正如俗話所說,水漲船高,或至少大多數船高了。
但是,當世界經濟變得停滯不前,如同世界經濟自1970年代以來那樣,幾種情況就出現了。那些不能獲得足夠報酬、從而只拿最低限度謀生收入的就業者人數顯著增加。而正因為如此,國家就試圖相互出口失業。 此外,政客們往往試圖剝奪老齡退休人員和不足就業年齡的年輕人的收入,以安撫他們那些在常規就業年齡內的選民。
這就是為什麼,在評價不同國家局勢的時候,總有一些國家的情況比大部分其他國家看似更好。但哪些國家看來更好則往往變化相當迅速,就如過去40年那樣。
此外,由於停滯在繼續,消極面越來越大,這就是媒體開始談論“危機”和政客尋求權宜應急的時候。他們呼籲“緊縮”,這意味著更進一步削減養老金、教育經費和兒童保育費。如果辦得到,他們就緊縮本國通貨,以便以其他某些國家的就業率為代價,暫時降低本國的失業率。
以政府養老金問題為例。阿拉巴馬州有一個小鎮在2009年耗盡了其養老基金。它宣布破產,並停止支付其養老金,從而違反了要求其支付養老金的該州法律。正如《紐約時報》指出的,“養老基金枯竭後,受害的不只是養老金領取者。假如一個城市試圖遵守法律,用自己年度預算的錢來支付其養老金領取者,那它很可能不得不大幅度增稅,或大力削減服務,以獲得這筆錢。目前在職的城市工人能夠發現,他們為之付錢的養老金計劃在他們自己退休的時候將不復存在。”
但是,這是美國各州都面臨的隱患,而根據法律,它們都必須平衡預算,這就意味著它們不能訴諸借貸來滿足當前的預算需求。歐元區各國也都面臨類似問題,它們不能緊縮其通貨以滿足自己的預算需求,這意味著他們的借貸能力導致過高的成本以至不可持續。
但是,你可能會問,那些據說經濟呈現“繁榮”的國家情況如何,如德國以及尤其是德國國內那個被有些人稱為“快樂星球”的巴伐利亞州。 假定如此,那為什麼巴伐利亞人“感到不適”,並似乎“有些壓抑,還對本國的經濟狀況心中無數”?《紐約時報》指出,“德國的好運…(在巴伐利亞州)被廣泛視為以犧牲工人為代價,過去十年來工人犧牲了工資和福利,使他們的雇主更有競爭力…事實上,一部分繁榮來自那些得不到其應有社會保障的人們。”
那麼,至少還有“新興經濟體”樣板,它們在過去幾年呈現了持續增長--特別是所謂“金磚四國”。再好好看一下。中國政府十分擔心中國銀行的寬鬆放貸做法,這似乎是一個泡沫,導致通貨膨脹風險。一個結果就是,在一個失業人員安全網似乎已消失的國家內裁員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巴西新總統 迪爾瑪 · 羅塞芙 據說對被“高估”的巴西貨幣感到不安,這是在她認為美國和中國貨幣都在緊縮時發生的,兩者相加,正威脅著巴西的出口競爭力。俄羅斯、印度和南非政府都面臨來自其大部分人口的各種不滿,他們似乎已置身於所謂經濟增長的好處之外。
最後,以及尤其重要的是,能源、食品和水的價格大幅上漲。這是世界人口增長和要求分享的人口比例增加兩者相加的結果。這預示著為獲得這些基本商品的鬥爭即將到來,這一斗爭有可能變得你死我活。可能出現兩個結果。一個是,很大一部分人將降低他們的需求水平—這極不可能。第二個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導致世界人口減少,從而減少短缺—這是一個最令人不快的馬爾薩斯解決方案。
我們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似乎不太可能的是,到2020年我們會把這十年看作其“危機”被掃入歷史記憶的十年。“願意相信”一個看似渺茫的前景沒有多少助益。它無助於解決我們應就此做些什麼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