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如何令自己夢想成真? - 陳頌紅

2011年1月28日 - 信報

我在二○一一年新年當天,其實給自己寫下了一份「重過新生計劃」,列出了很多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希望自己會好好遵守,活得更精彩。

該做的,例如要多吃健康的有機食品,舉例:有機出前一丁;要學會信任他人,不應該一接到電話問我「是不是陳小姐」,我就認定對方是騙徒而立刻掛線;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例如那些因為插隊而令群情激憤的人,其實只是為了試探大家的正義感。

不該做的,例如不要再迷戀尊尼特普,因為他老了又胖了;不要老嫌媽媽疲勞轟炸,但可以考慮假裝不在家,不聽她電話;不要再為寫專欄而出賣朋友的私隱,應該改為出賣一年見不了幾次面的親戚;不要花太多錢在無數抗衰老護膚產品之上,換一個頭比較實際。

可惜,要落實這些計劃,在明年年終光榮達標,對於很擅長為自己找藉口的我來說,真有點難度。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的作者,社會心理學家Heidi Grant Halvorson就提出了一種也許能幫上忙的if-then方法。顧名思義,要令自己「的起心肝」,做到應該要做的事,不能像我這樣光是空口說白話,說一整年都不去實踐,而是要很明確地給自己仔細清晰的方向:「如果……我就要……」。舉例說,一個很想減肥的人,不應該只給自己立下「我要減肥」的目標,而是要告訴自己:「如果侍應生遞上甜品牌,我只會點一杯咖啡。」

據稱這方法的成功率,比空泛地訂下目標高出兩至三倍。在一項實驗中,運用了if-then方法去督促自己定時做運動的受試者,百分之九十一能堅持到底。而沒有用這方法的受試者,只有百分之三十九完成目標。

專家指出,這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大腦擅長進行「如果A,就會B」的解碼。當發生了A,大腦中的B事件就會活躍,促使我們放棄A。即是說,當我受到最新抗衰老護膚品引誘,「我就要打一次電話給媽媽」。這方法好,我肯定不敢亂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