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打破寒熱之謎 - 李翠妍醫師


2011年01月20日 - 蘋果

這是病人經常發問的問題:「醫師,我究竟是寒底還是熱底?」無疑,中醫的優勢之一在於個體化治療,即按各人的體質處方藥物。然而,體質並非簡單如大眾所理解的非寒即熱。其實早在遠古時代,《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已有系統化的體質分類學說。

人體不離陰陽五行

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社會的認識離不開陰陽五行理論,因此,人的體質也就按五行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形,五形之下,再按五音(角、徵、宮、商、羽)進行細分,分出合共二十五形人,各有獨特形態和心理特徵,再以五音把一些細微的性格區分,故土形人有表現為「敦敦然」(誠實忠厚)、「婉婉然」(婉轉和順)、「樞樞然」(靈活敏捷)等。

近年,國家級名老中醫王琦教授把現代人常見的體質歸納為九種,分別是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氣鬱、血瘀、特稟及平和。氣虛的人常見疲倦乏力、氣短自汗;陽虛者多面白肢冷;陰虛者五心煩熱;痰濕者胸脘滿悶;濕熱者便結溲赤;氣鬱者情緒不寧;血瘀者舌有瘀點瘀斑;特稟質則類似現代常見的過敏性體質;而平和質就是最理想的體質狀態,氣血和順。

由於各人體質表現不一,罹患疾病後的症候表現也會因人而異。中醫師開出的處方藥物可以有所不同,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根據不同體質而選方用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