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難分難捨的關愛 - 李維榕

2010年12月24日 - 信報

這個年輕人很可愛,一個靦腆的大孩子,第一次見他只有十五歲,現在已經是十七歲了。

那時他被診斷為過度活躍症,他的主診醫生要求我們為這病人作一次家庭評估,以便了解這個年輕人的家庭背景。

沒想到與家庭會面時,母親對父親的憤恨是那麼深遠,不停地奚落對方。丈夫對妻子的怨懟,卻是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年輕人面對父母的不和,一動也不動,只有焦急地流淚。

如果說這年輕人是夾在父母的矛盾中,那可是過於簡單。因為一個孩子與父母親各自關係的微妙,都是多層次的。

起初我們以為年輕人是替父親抱不平,父親無法表達之處,他都一一代為表達。例如,當母親不斷數落父親時,他會提醒她要讓父親有機會回應;又當母親批評父親煮出的飯菜不合口味時,他會勸阻母親不要過於尖酸。父親每每會在兒子的支持下,才敢發言。

但是當我們以為父子聯盟應付母親時,卻發現另一層次;原來母親才是兒子不離不棄的對象。

他說,每天下課回家,發覺母親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電視機旁,完全沒有傾訴的對象,他很自然地就會為母親作伴。

夫妻冤家路窄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試想想,有多少老夫老妻是終日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為何這個十五歲的年輕人如此關注父母關係的質素?

我們都知道,當父母婚姻出現危機時,孩子會有強烈反應。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孩子同時會不知不覺地投入父母那平淡的婚姻中,成為他們生活的火花!維持父母關係的平衡而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原來這個所謂過度活躍的孩子,他的關注都放在父母身上,任何一方感到落漠,他都耿耿於懷。

有趣的是他的父母來自不同背景;丈夫雖然是長子,但是小時目睹父親虐待母親,讓他總是帶着弟妹躲在背後,長大了也是十分害怕與人衝突。妻子的父親是海員,終年不在家,母親事無大小,都讓女兒出頭。長大後一個是有理不饒人,一個是啞子吃黃蓮,怪不得夫妻之間總是冤家路窄。

當父母明白了兒子對他們的投入和關注,開始處理一些彼此的分歧。父親逼着自己面對妻子的問責,咿咿呀呀的表達自己一些意見。雖然往往會挨罵,也陪上笑臉不去計較。妻子對着這個賴皮丈夫,怎樣也打發他不走,夫妻自然地也就在吵吵鬧鬧中發展起他們特有的二人世界。

應付母親要靠鎮靜劑

你會以為兒子一定感到安慰,不用再擔心父母了。

奇怪的是,兒子多年來已經習慣了周旋在父母的關係中,即使父母的關係改善了,他也無法放棄。

他說:「每次母親對父親不滿意,就會找我投訴,我自然會找父親去議論,明明是一萬個不樂意去干涉,但總是克制不了。」

他十分不解,說:「我以前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還以為這是孝道。現在知道不可以這樣下去,卻明知故犯,只要他們中間有一點動靜,我就會撲上去搶救,好像那裏有金子在等着我似的!」

這小男人十分苦惱,他鄭重地思考這個問題,卻完全得不到要領。由於無法不去注意父母的舉動,他必須要到外面去溫習功課。

他說:「要應付功課還可以不用依靠精神藥物,但是要應付母親就不成,非得靠鎮靜劑不可。」

如此說來,這年輕人只是對父母過度活躍。他自己一個人時並沒有問題,可是他一吃藥就吃了五年。如此長期服用精神藥物,對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本來轉介這個病人的兒科醫生已經轉了工作,我問年輕人誰是他的跟進醫生,年輕人茫然地望着我搖頭,他說:「不知道!」

我笑問:「那麼你怎樣去找他,跑到醫院裏大叫嗎?」

他說:「只知道他姓黃。」

我又問:「你服的是什麼藥?」

他又答:「不知道!」

問:「什麼時候覆診?」

他毫無頭緒地望着母親。

母親說:「你把覆診的通知單放在哪裏?」

這才發覺,年輕人說起父母的問題是頭頭是道,甚至成為父母的專家。但是對他自己的事,卻是完全陌生。別說對將來毫無打算,對目前也是一片空白。

自己事卻茫無頭緒

母親說,他們這次就是為了要來見我而吵了一場大架。因為母親先要上班,臨出門時吩咐丈夫叫兒子起床,結果丈夫沒有叫得及時,讓一家人遲到了半個小時。

妻子怪丈夫沒有用,兒子怪母親對丈夫專橫,丈夫惟有裝聾扮啞!這是一個典型的鐵三角,一個人的事,變成為所有人的事,一環扣一環。要打開這個僵局真不容易!最要命的是連母親也承認,她十分享受兒子的參與!

我只有向兒子入手,問他說:「你既然如此不願意看到他們爭吵,為什麼又要為他們製造爭吵的機會?」

他十分不解地瞪大眼睛等我解釋。

我說:「不是嗎?你十七歲了,幹嘛不能自己起床?明知道他們一定會因為叫你起床而爭吵,是否你也很享受這種衝擊?」

也許你現在明白為什麼我說這大孩子很可愛,他是那般純情地沉醉在父母的情懷中,不是怕母親寂寞,就是怕父親無助,父母的事變成他的事,反而忘了自己年輕人的本份。有時非得向他挑戰,不能讓他找回自己要做的份內事。

好在他這次真的為自己緊張起來,立刻拿出紙張記下給自己的提示。他認真的寫了幾行字,提醒自己要與父母保持適當的距離,要做自己份內事。

父親說:「你要把這掛在床頭,天天提醒自己!」

母親也說:「想不到兒子對自己是如此癡纏!」

我卻把我們團隊的醫師找來,與年輕人單獨商議他的用藥情況。又在他的「分內事項」,加上幾項提要:找出主診醫生的全名與聯絡;找出正在服用的藥名,找出下次覆診日期,然後與醫生討論如何戒藥。

家庭是協助年輕人成長的溫室,也是個讓他們走不出去的牢籠。有趣的是,家庭出現問題時,往往不是缺乏關愛,而是關愛得難分難捨,結果誰也動彈不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