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 信報
美國農業部去周五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迄今年六月底,全美「三餐不繼」(food insecure)的美國家庭達一千七百四十萬戶(佔全美家庭百分之十五),較二○○六年增百分之三十;乍看之下,令人以為美國已是饑荒之國。事實不然。去周日(二十一日)《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題為〈美國並無飢民〉(〈No one goes hungry in America〉),為什麼?
原來美國雖然「月月清」及入不敷出者眾,但「無米下鍋」畢竟只是極少數。自從一九六四年詹森總統「向貧窮宣戰」以來,有派發「免費午餐」習慣的美國政府已作出多項向有需要者送主食(麵包麵粉)及副食(牛油芝士)的計劃,此計劃前稱「食物券」(Food Stamp),如今改稱「增補營養扶助計劃」(Supplement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受惠的美國人達四千二百四十餘萬,人數這麼多,反映美國窮人甚眾;另一方面,則顯示美國政府不僅有辦法令人民免於飢餓,還盡量提高食物質素免使人民大腹便便無法保家衞國(百分之二十七青年〔十七至二十四歲〕癡肥,令符合入伍體檢當兵者大降)及增加醫療負擔(百分之九的醫療預算用於醫治癡肥引致的疾病上)……。無論如何,「家無隔宿糧」只是統計數字而非實際情況。
「資深」讀者也許記得筆者多次在這裏談及的「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簡單而言,它指出入息愈低的家庭在食物上的開支比例愈大(最極端的例子是乞丐把絕大部分收入花在食物上),此一由同名德國統計學家提出至今已百餘年(一八五七年)的「定律」,如今仍派用場。以物質生活最豐富(最浪費)的美國為例,其平均家庭收入用於食物上的比例,的確逐年萎縮,一九二九年為百分之二十三點四,戰後經濟完全走出大蕭條的陰影,食物支出比例降至一九五○年的百分之二十點六,經濟一路好景,此比例於一九七五年降至百分之十三點八,而二○○○年更跌至百分之九強,料現在已企於百分之八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食物支出包括在家煮食及外出晉餐的開銷)。從這角度看,美國雖負債纍纍、窮透根,但美國人仍是「天之肥子」。迄本世紀初,德國家庭在食物上的消耗佔總稅後入息的百分之十一點四,法國、日本和南韓在百分之十四至十五之間,巴西則為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可是,中國的數據是百分之三十九點四,顯而易見,中國仍然「民以食為天」。
中國家庭大約花四成「可動用的收入」在食物上,其價不斷上升影響之大,不難想見;難怪中國領導人要急急忙忙推出「十六項監管價格調控措施」。
以中國的政體,中央政府下決心做的事,沒有不成功的,問題是不知要付多少代價而已;以調控物價尤其是民生必需品價格來說,國家既可以低價出賣庫存物資(不少在○八年金融海嘯期購入、囤積,如今「低價」賣出亦不致虧本)、以行政手法打擊「囤積居奇」的奸商,還可下令凍結物價於某一水平,這對抑壓通脹升勢肯定有效。問題是這樣做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利潤有什麼負面影響?這方面的情況,有待股評家評說;但總方面看,為穩定物價,北京政府是不惜犧牲股東(政府是最大股東)利益以讓老百姓受惠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