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北韓「理性」炮轟,中國勢成輸家

2010年11月25日 - 信報社評

南北韓在有爭議的邊界地區互相炮轟,最新消息,是南韓方面有四人死亡(二名士兵二名平民),另有十多人受傷;因應朝鮮半島局勢惡化,美國宣布已出動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搭載七十五架戰機與六千多名官兵,準備加入二十八日開始的美韓聯合軍演,展現美韓聯軍的軍力,以及美國捍衞區域穩定的決心。美國要重返亞洲,有什麼比這次炮轟事件更好的借口,令美軍可以名正言順在朝鮮半島加強軍力、擴大美國在區內的軍事部署。相比美國的高調介入和展示強勢軍力,中國外交部在周二就事件作回應時,僅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炮轟)報道,對事態表示關注,具體情況有待核實。」語調軟弱無力,反映出在當前事態中最密切相關的各方—美、中、南韓和北韓,最被動而又要承受最大壓力的,應是中國。

據昨天大批軍事、外交、地緣政治專家的分析,幾乎眾口一詞認定,南北韓因互相炮轟的衝突而觸發一場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根本原因,是兩韓背後的大國—中國和美國都沒有開戰意願,沒有中美背書,兩韓不具備單獨開戰的條件;今年初的天安艦事件導致南韓多名官兵身亡,事態比這次炮轟更加嚴重,南韓力陳有確鑿證據是北韓炸毀天安艦,但首爾始終「按兵不動」,期後更無聲無息任由事件淡化,相信這次炮轟事件也會在一輪緊張對峙之後逐漸落幕。

北韓突然發動炮轟,目的何在?專家提出了各種分析,都有充足理據,而在不少人眼中,北韓政府經常無故動武,是一個不可理喻毫不理性的野蠻政權……。其實,從各種因素推敲,北韓炮轟南韓是非常「理性」而且有贏沒輸的決策。

北韓的「國策」,是發展核武然後以核子大國的身份參與六方會談,從而突破聯合國安理會第一八七四號決議案的制裁(即北韓不能發展核武),令美國和中國都要默認其核大國的身份。被視為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非官方」發言人的「北韓社會科學院」博士金明哲去年十月十四日在《亞洲時報》撰文,表示北韓已啟動「C計劃」,準備當永久核大國,並希望美國最終會跟擁有核武的北韓和平共存,並以此基礎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但是,對華府和南韓來說,此議無法接受,美國對恢復六方會談更顯得毫不在意,在此情況下,縱使南韓不斷向平壤展示誠意—除了提供經濟援助、還恢復中止了十三個月的南北韓離散家屬會面,但北韓始終冷淡對待,並且伺機展示她絕不妥協、誓要發展核武的「決心」。

北韓選擇在延坪島發炮,是因為該島是「西海五島」之中最近南韓海岸線、又距離南韓首都不遠,該地區又沒有駐韓美軍,北韓發動炮轟肯定不會傷及美方人員因而毋須擔心觸發美國報復;換言之,北韓的「政治精算」是:美國在中期選舉之後奧巴馬政府已受共和黨掣肘,後欄失火,難對北韓施以重壓,在這個時候動手應該不虞美國反制;中國方面,金正日早前兩次訪華,平壤邀請中國高層來訪,對外高調重申中朝戰略同盟,一方面令外界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即使炮轟事件交聯合國討論,北韓也有身為常任理事國的「堅定盟友」北京支持;可以說,整個炮轟的部署和事後的局勢發展都完全在北韓掌握之中,其決策「理性」得很!現在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美國「大軍壓境」,北韓不是有更強理由要加強軍備、發展核武以「保家衞國」嗎?

中國雖然是北韓背後的「主子」,但顯然無法控制金正日政府發展核武及四出惹事、刻意拉攏美國的策略;表面上,北京要維持中朝友好、不斷向北韓提供軍事和物資援助,而這次炮轟事件北京無法控制卻在北韓的盤算之中,反映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角力表面可以話事但內裏非常被動的窘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