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立冬,養腎之始 - 李藝明

2010年11月15日 - 信報

尚未感覺到太多的秋意,冬天,已悄然而至!翻看日曆,原來「立冬」已過了一半!二十四氣節中,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對整個冬天頗有指標意味,民間俗語有說:「立冬晴一冬凌(寒)」、「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等等。咦?今年立冬無雨,本來正想買一雙好看的雨靴,看來,計劃可以稍稍延後,不過禦寒大衣可不能少,天文台早已預告了今個冬天,將會很凌(寒)。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者,終也,對農業社會的人來說,冬天是四季的盡頭,萬物已停止生長,秋天收割的農作,到了冬天要貯藏。「藏」,是冬季養生的大原則。藏什麼?陽氣。所以,從養生的角度,冬,不是終,反而是始。

說到陽氣,記得小時候讀過一句「瑞雪兆豐年」,當時小小的腦袋充滿想像,幻想風雪把害蟲冷死,次年蟲害少了,農夫喜氣洋洋,歌唱豐收;老師聽罷「更正」,提出科學的說法,就是:天氣回暖將冬雪融化成水,濕潤泥土,所以植物能好好生長。

《黃帝內經》談到四季養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陽氣屬熱,陰氣屬寒;冬天時,陰陽和夏天時相反,變成陽在內,陰在外,陽在下,陰在上。冬雪為大地蓋上一張白色的厚棉被,將陽氣緊緊收藏在泥土下,待到春天,積蓄的陽氣就能化生萬物,生機勃發,「瑞雪兆豐年」,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比古人更要「學習」養生,特別是食養(食療)。古人天生天養,就地取材,不時不食,事實上,以前有幾多人可以像楊貴妃般,可以吃到由嶺南速遞而來的新鮮荔枝?

今時今日,異地食材唾手可得不地道,不合時的食物,提升口福之欲,但未必有益養生。例如冬天原應進食性味平或偏溫的食物,但我們仍吃着原本只應夏天才有的蔬菜水果,寒涼的食物損折了體內的陽氣,冰箱出來的冷飲涼食亦違背了冬天養陽氣,「去寒就溫」,進食溫暖,飲食原則。後果是「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腎,應冬氣;腎是先天之本,五臟六腑氣血的根源,冬天飲食,要保護陽氣,尤其是腎的陽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