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 信報社評
繼中國人民銀行上周五宣布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後,國務院翌日再推出十六項監管價格調控措施,連環出招,壓抑通脹飆升之勢,反映龐大流動性對市場衝擊的風險繼續惡化,相對價格結構秩序備受擾亂,即使透過「數量型」調控手段,未必有效阻遏資產泡沫化,最終需要使用「價格型」調控工具,令加息壓力遽增。
如今中國消費物價指數已升至百分之四點四水平,且升勢未止,故有必要盡快控制貨幣供應增長,避免通脹蔓延。然而控制基礎貨幣增長,也需要縮減外滙儲備的增長規模。很明顯,中國龐大外滙儲備的來源,很大部分是國際收支之下經常賬項目下貿易盈餘的積累。在目前的外滙管理體制下,當央行購進企業和個人的外滙時,便需要投放本幣。投放本幣的過程,同時也是投放基礎貨幣到市場的過程,令流動性不斷增加。一旦外滙儲備佔用更多的基礎貨幣,必然削弱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中國目前顯然跌入了這個困局。
通過人民幣升值減少貿易盈餘,改善外滙佔用基礎貨幣的比例,或透過加息壓抑通脹,不同方法各有利弊,的確令央行舉棋難定。但過去兩年,中國「超發」了大量貨幣,造成巨大的流動性,市場上「便宜資金」充斥,不僅扭曲了資金使用的真正價格,催生資產泡沫,更將資源引導到不能長久維持的生產活動中,這些「便宜資金」的使用「無效率」地造成浪費,遲早會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體現出來,構成負面影響。目前,相對價格的升勢由「投資品」擴散至「消費品」,確實是一個很值得警惕的訊號。
在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下,熱錢四竄,加上國際糧食價格過去幾個月上升,對中國物價的傳導作用,令國內通脹預期加劇,亦更突顯了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後遺禍害。事實上,通貨膨脹會在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進行再分配,但這種「財富逆分配」令窮者更窮,低收入階層受損最大,更重要的是通脹令未來價格更難預測,目前的價格波動更難穩定,而相對價格紊亂,最終破壞整體經濟運行。
由於美元弱勢持續,短期內也不會改變,按照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未來起碼還有半年,美聯儲會按月投放大量流動性;因此,如何消減本地不斷加劇的通脹預期,需要政府當機立斷處理。最近無論中國或香港,兩地政府都雷厲風行壓止樓價升勢,但只要龐大流動性的問題未能改善,則資產泡沫風險便會不斷升級,而抵禦通脹的個人理性行為,會觸發及溢出社會不良後果──包括追逐黃金和物業保值,導致資產泡沫惡化;部分深圳市民如今更到香港大手購買日用品,令本來已飽受「輸入通脹」影響的香港,形勢顯得更險惡。
可以說,即使沒有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國政府也須及早改善龐大流動性問題,嚴守貨幣紀律,控制貨幣供應增長。今年央行五度提升存款準備金率,若再無功而還,人民幣進一步升值或加息,無疑是遏制通脹惡化的最終手段;如果以干預商品價格進行干預,只會進一步扭曲商業周期的市場調整,徒增未來調整過程的時間和痛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