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資金氾濫成災,香港無懼? - 盧峯

2010年10月16日 - 蘋果

不管叫百年一遇的貨幣戰爭或是金融大騙局,美國以外的政府都在採取不同的措施減低滙率波動及游資的衝擊。日本政府大手干預外滙市場,避免日圓升值過快;南韓、台灣等央行同樣忙於沽本國貨幣換美元,穩住本國貨幣的升值速度。巴西、泰國則宣佈對投資本國債券的外資徵稅,希望減少湧入該國的資金。其他如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較穩健的新興經濟體則透過其他不同的行政或經濟措施希望熱錢流到其他地方,防止金融市場及經濟失控,唯一的例外大概是香港,幾乎對熱錢不設防,曾特首並堅持一美元兌七點八港元的聯滙制度不能也不會改。
先撇開香港的情況,其他國家為何紛紛築起防波堤、城牆、水閘控制外資流入呢?

本來,誰也不會嫌錢腥、嫌錢多的。但個人跟國家不同。個人當然錢多了買私人飛機、買豪宅、搞搞慈善或把錢埋在後花園都可以,對其他人影響甚微。一個國家突然錢太多卻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時候甚至是噩夢的開始。錢突然多了,政府自然手鬆點,多派點錢,多搞點建設,多搞點福利,令公共開支大幅飆升,人民的期望則不住上升。錢突然多了,樓價股票價格自然上升,外地本地投資者心雄了,加碼進場炒作,令樓股長升長有,形成非理性亢奮及資產泡沫。錢突然多了,工資物價便會加速上升,形成通脹,並且反過來刺激物價工資進一步攀升。

要是泡沫可以永續不破,或像許冠傑當年的流行曲那樣:「錢係會繼續嚟」,那問題不大,頂多只是通脹不易控制,生活生產成本上升而已。問題是熱錢來得快走得更急。一旦利率掉頭回升,出現甚麼重大政經動盪又或是發達國家經濟回復強勁增長,熱錢游資就會迅速從新興市場包括亞太區撤走,投資者就會立時拋掉南韓圜、新加坡元、泰銖,轉購美元。

也就是說,新興經濟體將要面對的是樓股市大幅下跌、泡沫爆破、貨幣滙價急跌、外債飆升的可怕境況;再加上政府緊縮開支,人民減薪減福利。這樣加起來,新興經濟體便會出現巨大的政經危機,社會震盪,政府可能因此而倒台,政局可能因此而不穩。九七、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正是這類危機的典型,當時印尼亂作一團,南韓要人民賣金還債,泰國苦不堪言,馬來西亞逼得實行外滙管制。像這樣的經驗、新興經濟體怎能不好好記住,怎能不對過份充沛的資金慎之又慎呢?

香港為甚麼例外呢?簡而言之,香港力爭成為亞太區主要金融中心。所謂金融中心其實是變相的賭場。對經營賭場的人來說,客似雲來,有錢進場才是正路,豪客消失或人人限注只會令賭場拍烏蠅,一眾「荷官」、經理、叠碼仔(各類金融精英)肯定叫苦連天,連帶附屬賭場的酒店、餐廳門庭慘淡。因此,游資多肯定比游資少好,賭場場主包括特區政府甚至希望游資都湧到香港,搶掉其他人的生意。既然有這樣的打算,香港怎麼會採取措施阻撓妨礙資金逃出呢?退一步來說,賭場一旦限注或增加規限,豪客下次說不定就到別處光顧。對香港來說,資金不來或少來是最惡劣的情況,是要千方百計避免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