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央行在九月十五日開始六年以來首次干預外滙市場之後,瑞士、以色列、南韓、泰國和新加坡等國都相繼介入,以政府的有形之手壓低滙率(滙市專家稱之為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英國BBC網站在本周三刊出文章〈貨幣戰爭威脅全球經濟復蘇〉,指出這種爭相把本國貨幣貶值的做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貨幣戰爭,有可能危害全球經濟復蘇;話雖如此,在各種刺激經濟手法用盡、而經濟復蘇仍在似有若無之際,主要經濟大國的貨幣滙價不斷下滑,難道其他國家會袖手旁觀,任由自己的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無止境地漲升嗎?正如貿易戰一樣,在理論認知上,誰都明白保護主義對經濟不利,可是到了江湖救急的地步,還有誰會記住大道理而放棄推出保護本國的對應措施?
當前的貨幣戰爭,由日本央行啟動,再經日本火上加油──本周二日本央行搶在美國聯儲局重推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前,突然重施「零利率」,以遏抑日圓升值;這次「零利率」政策(實際是把利率目標從○點一厘,降至○到○點一厘之間)包括動用五萬億(日圓.下同),其中一點五萬億用作購買私營部門證券,三分之二用作購買債券,約五千億購買上市基金和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這些措施目的在壓低長期利率、降低風險溢價。日本出招之後,澳洲央行在周二也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四厘半不變,市場原本預料澳洲會加息,但為了避免息差進一步拉闊,在加息壓通脹方面向來最進取的澳洲央行也被迫調整政策。
各國爭相壓低貨幣滙率,原意都是為了自保,特別是要確保本國出口不會因滙價太高而受打擊,但如果各主要經濟大國的貨幣都在貶值,原來希望「我(滙率)低你高」的情況無法出現,結果只會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而且,為了宣示反對外國借壓低滙率促進出口,各國政府定必祭出各式貿易保護主義作為反制,屆時一場全球規模的貿易戰就會爆發。
當前的貨幣戰爭,主角是美國和中國,即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國是最大貿易出口國,美國則是最大貿易進口國。美元近期不斷下滑,令其他貨幣兌美元屢創高位,人民幣兌美元在上月底已升至六點六九三的水平,持續創出滙改以來的高位。然而,美國方面仍然施壓,國會內不少議員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二成五至四成,溫家寶總理被迫公開反擊,直指人民幣滙價如果要按美國心目中的升幅調整,中國企業勢將出現大規模倒閉潮。正如我們過去指出,中國在第二輪滙改之後人民幣升幅較上一輪大為放緩,北京顯然不願滙率升得太快,一來打擊中國的出口,二來升值預期吸引大量熱錢流入,令人民銀行調控貨幣的難度大增,內地資產泡沫也將更難控制。但是,如果美元持續貶值,中國手持高達一點六萬億的美元資產會不斷「縮水」,等於國家財富蒸發於「不知不覺」間,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同樣損失慘重。美國眾議院已經通過《滙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針對低估本國貨幣的國家,對她們徵收特別關稅,參議院將在中期選舉(十一月二日)之後才表決,雖然美國政治評論界認為法案獲最後通過的機會不大(總統還可行使最後否決權),但立法進程既過了第一關,中國面對的滙率壓力又多了一重,加上歐盟在這次向人民幣施壓的行動中站在美國一方,令中國的處境更加困難。
當前的「貨幣戰爭」對香港也會造成重創──港元跟美元掛鈎,令港滙指數疲弱,港息也隨美息低企,加速吸引熱錢源源流入,帶旺股市和樓市,低息環境促成了新一輪資產泡沫,樓市大旺,令政府的調控物業措施完全失效,在樓價高企和「為民置業」的問題上,特區政府正承受着愈來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人民幣不斷升值,意味着從內地入口的貨品勢必不斷漲價,輸入通脹,將令基層市民生活更加艱難。貧富差距加上資產泡沫及輸入通脹,民生問題將會成為政府施政的首要難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