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從七海霸王到無牙老虎 - 盧峯

2010年10月23日 - 蘋果

越來越覺得大英帝國興亡史像一齣以慢鏡甚至定格播放的紀錄片。從二次大戰結束後,每隔幾年就出現「米字旗」徐徐降下或英軍撤出的場面,一次又一次標誌這個「日不落」帝國逐步分解。一九四七年,被視為帝國皇冠上的明珠的英屬印度宣佈獨立,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不少人都把英國駐印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勛爵把管治權交還的一幕是大英帝國的結幕劇。一九五六年埃及軍事強人納塞(Nasser)強行宣佈收回蘇彝士運河主權,但在美國的強大政治經濟壓力包括縱容投資者狙擊英鎊下,英國只能半途罷兵,把運河拱手讓予埃及,讓全世界知道英國連埃及也教訓不了。

九七年是另一個重要標記。這一年香港回歸中國,意味英國失去最後一個重要殖民地,她在遠東地區的據點完全消失。著名記者及作家Jonathan Dimbleby寫的《The Last Governor》就把九七年香港回歸視為帝國餘暉的終章。

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當然是大英帝國沒落的重要標記,也一步一步見證了英國從縱橫七海的霸王變成普通大國。不過,最近英國首相卡梅倫的一個決定可能是埋葬帝國的最後一顆釘。這個決定就是大幅收縮英國海軍實力,令英國失去唯一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或只有母艦沒有戰機,成了海上的無牙老虎。

卡梅倫為了削減赤字而大幅收縮公共開支不難理解,但把皇家海軍變成一支沒有現代化航空母艦的艦隊卻將從心理及實質上令英國「降呢」。

二次大戰中途島式的航空母艦決戰當然不大可能重演,但沒有海上決戰並不會削弱航母的重要性。現代戰爭講究的是立體作戰。航空母艦戰鬥群合海空力量於一身,既可以威懾敵人艦隊,也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協助陸軍建立灘頭陣地。現時英國已沒有多少海外基地,已沒有甚麼海外駐軍,她要在國際問題上有發言權,要有能力參與國際軍事行動,她必須擁有可以遠程威懾及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也因為英國還有起碼的遠程作戰能力,美國才繼續讓英國充當她的「兄弟」,協助她在中東地區冒險。

一旦卡梅倫政府的決定落實,英國很快便會喪失唯一的航空母艦,很快便會喪失干預其他地區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對美國的利用價值將大幅下降,兩者的合作關係肯定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如阿根廷將不再把英國放在眼內。一九八二年阿根廷突然出兵佔領跟英國有主權爭議的福克蘭群島,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二話不說就派出以航空母艦「無敵號」(HMS Invincible)為首的艦隊遠涉南大西洋,最終成功打敗阿根廷,奪回福島,重振英國聲威。但在新政策下,英國將變成「無母艦」國家,她已不再能威懾阿根廷,阿根廷大有可能逼英國交還福島,甚至可能再出兵強佔島嶼,到時候英國還有甚麼能力教訓阿根廷或令阿根廷撤軍呢?

"One king, One flag, One fleet, One Empire"(一個國王,一面旗幟,一支艦隊,一個帝國)曾經是在全世界不同角落都喊的口號。經過幾十年的洗禮,帝國瓦解了,旗幟變得多種多樣。過幾年連像樣的艦隊也沒有了,只剩下沒有帝國、沒有航母的女皇,這不是帝國的終章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