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 信報
最近一個樓盤廣告,又令人驚覺今夕何夕。廣告語句謂此豪宅「揭開璀璨奢華序幕」,才知道當今世代,「奢華」已變成正面價值,成為公然追求的目標。翻開辭典,「奢華」一詞,有三個解釋:一曰「奢侈、浪費,與儉相對」;二是「誇大」;三作「過分」,統統是貶義。很明顯,「豪宅」之「豪」味,已嫌太過平淡,為了不同凡響,只好「由豪入奢」,樓盤才能高人一等,更顯尊貴。
曾幾何時,「節儉」是美德,「簡樸」才高雅,「炫富」乃淺薄。為迎合買家喜好,豪宅名字早已不再含蓄。如果有人問你住哪裏,你會說得出口「我住在『名門』」?坐上的士,司機問你到哪裏,「我去『君臨天下』」,頗有喜劇效果。何文田變了豪宅區,自稱「半山」,已算老實,遲些豪宅區擴展至慈雲山與鑽石山,可能有「慈雲半山八號」與「鑽石山金頂」。
浪費是炫耀的極致
豪宅呎價超現實,有斗室蝸居也逾萬元一呎,大家奇怪為何還有人買,甚至擁抱「浪費」、「奢華」等價值觀,又要用孔雀開屏來解釋。雄性孔雀屏風大得不成比例,浪費資源,行動不便,迹近自毀,為何這種特徵能流傳下去?有科學家猜想,這種浪費正是炫耀的本錢,試想想,雄孔雀背負笨重屏風,正是向異性宣揚:「我就是有本錢浪費,我身體強壯得有本事揹着如此笨重的東西行走!」浪費是炫耀的極致,有本事承擔大跌市的風險,這種本錢並非人人有,實在惹人艷羨。
時代改變,「奢華」成為貼在額頭的顯赫象徵,「消費」也變成美德。自從幾年前經濟不景,政府鼓勵市民消費,商人又催谷市民消費,一同「挽救經濟」,「消費」二字開始有新涵義。「消費」這詞,我們不應陌生,如「消費者委員會」、「消費物價指數」、「消費力」,基本上不是市井常用語。但是當你聽到新聞裏的街頭訪問,市民開心地說:「放假了,就去消費一下嘛」,走過屋村街市,師奶們在寒暄:「嗨,一起去深圳消費!」,你就知道,「消費」已經變成一種嗜好、一種生活習慣。
消費變成浪費
「消費」二字,與傳統的「購物」、「唱K」、「吃飯」、「看電影」,有天壤之別。我們平常外出購物用膳,乃有目標有需要,「我們去消費啦」之「消費」,「消費」則變成目的本身,為花錢而花錢,搜購眾多無實際需要的珠寶鑽飾衣履鞋襪,消費變成浪費,明知買來的東西無大用,但「享受購物的樂趣」,我消費故我在。不管目的,只重過程,真高人也。
萬聖節成大商機
消費消費再消費,刺激消費成為政府與商家的要務。萬聖節來臨,陰曹地府的魑魅魍魎吸血僵屍,都慘被消費。暑假早完,聖誕尚遠,消費市場裏,十月是一個淡靜檔期,萬聖節就成為催谷消費的最佳名目。商人鼓動,傳媒起舞,令年輕一代開始覺得,萬聖節一定要四出消費尋樂。
海洋公園與迪士尼,不惜變臉,迎接萬聖節消費熱潮,本來包裝成老少咸宜健康正面的樂園,變身鬼屋墳場停屍間。兒童樂園改裝成「黑色世界」,南瓜車上,坐着骷髏骨頭。世界各地的迪士尼,都有萬聖節特別表演,主要是滿街南瓜怪相,卡通人物變身可愛小鬼,繼續巡遊跳舞;獨是香港版本去得最盡,陰森恐怖交足貨。
大小餐廳則推出萬聖節套餐,吃飯中途有厲鬼及慈禧太后跑出來嚇你。套餐是南瓜湯南瓜飯與南瓜飯碗,難怪我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南瓜恐懼症,甜品一道,是血染荔枝眼球。
一個萬聖節,餐廳有理由推出貴價晚餐;主題公園以鬼吸客,有理由另收門票;扮鬼扮馬的塑膠面具,只玩一天,賣數百元一個,其門如市;吃喝玩樂的雜誌,則開設專題,集齊「萬聖節消費熱點」;旅發局新策略,鼓勵內地客人來香港見鬼。美加傳統,trick or treat,小孩串門子,索幾顆糖果,偶而搞搞小派對;香港萬聖節,近年發展成大商機,派對更加插交換禮物環節。究竟誰鼓動萬聖節也要交換禮物?真妙,又多一個消費購物的理由。我們的商場活動搞手,早已想到聖誕平安夜也要搞倒數晚會,相信離開萬聖節玩countdown的日子不會太遠。
不問情由去消費,甚至義無反顧地浪費,正是資本主義的精粹,快要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萬聖節的搞作,我們青出於藍,盡顯消費與浪費的大智慧,令人對香港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什麼時候,我們也不讓西方節日專美,來個文化復興,展示軟實力,搞「盂蘭節化妝派對」、推廣「重陽節時尚禮品」,讓大家一同消費消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