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我無所不談的知心「老友」,是一隻黃色小熊玩偶。無論我是捱了打、被同學欺負、沒有零用錢、怕上體育課而裝病、惱妹妹在媽媽面前講我是非,甚至後來暗戀男同學……都會告訴它。有時候,我更會把它當成是我癡戀的男同學,向它盡訴心中情。每次跟小熊傾訴之後,我才感到心中稍為舒暢一點。
心理學家認為,自言自語對我們的情緒確有療效。首先,原來我們自己的聲音語調,是最有效安撫自己緊張情緒的靈藥。這也能解釋,當我們為某一個特別日子預演綵排後(例如向情人示愛),好像能稍為鎮靜自己。心理治療上有一種名為「空椅子方法」(empty chair technique),讓有情緒病的患者坐在一張椅子上,然後對着另一張空椅子盡情傾吐。患者又可以隨時調換角色,坐到另一張椅子上,跟自己「對談」,全方位了解自己內心的衝突和掙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亦有研究指出,自言自語或者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可以有效抑止衝動性的行為。例如當我們跑步跑得很辛苦,是內在聲音叫我們別放棄;當我們正猶豫是否要多吃一件芝士蛋糕,是內在聲音勸告我們適可而止;當我們跟別人吵架,也是內在聲音提醒我們不要太衝動,不要做出一些令自己後悔的魯莽行為。
研究人員首先要求受試者留意電腦屏幕上兩個符號,如果出現甲符號,他們要立即按下按鈕;如果出現乙符號,就不用按。為了使受試者的手和腦養成按下按鈕的慣性動作,屏幕出現甲符號的次數居多。與此同時,一組受試者要不斷在口中重複念一個生字,目的是要擾亂他們思緒,阻止他們的內在聲音彈出來。結果顯示,內在聲音被阻擋的受試者,衝動地按下按鈕的次數特別多。而不需要口中念念有詞的受試者,則較少在看到乙符號時按下按鈕。由此證明,當內在的自己不能跟外在的自己說話時,自控能力便會減弱。但是,萬一內在的自己比外在的自己更魔鬼呢?嗯,有待更深入研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