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失戀,原是一種癖 - 陳頌紅

2010年7月15日 - 信報


我們失戀的次數,總是比戀愛的次數多。

要忘記一個人所需要的力量,也比愛一個人所需要的力量大。

幾個月前在河南鄭州出現了一間「失戀博物館」,創館人是一個二十七歲,對前女友念念不忘的男子。他為了要更快忘掉她,便把兩人的定情信物、相戀時買下的東西統統拿出來展覽,將銘心刻骨的甜蜜和苦痛,以另一種萬念俱灰的閹割儀式,送進象徵已成歷史的博物館。後來他的博物館得到愈來愈多的「失戀文物捐贈」,石頭、風箏、信件、戒指、打火機……什麼都有。他會在得到當事人同意後,以簡短文字介紹每件博物館藏品背後的愛情悲劇。

為什麼我們總要大費周章去治療失戀?今年七月號《神經生理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給我們的解釋是:因為失戀的感覺,就跟染上可卡因毒癮一樣,是一種必須倚賴堅定意志才能戒除的癖。

著有Why We Love的人類學家Helen Fisher(海倫費雪)跟她的研究團隊,為十五個剛失戀,但依然未能從失戀陰霾中走出來的癡情男女進行測試,並以腦部掃瞄器偵察他們的大腦活動情況。

受試者首先要觀看他們前度男/女友的照片,然後要做一個簡單的數學測驗,以便分散他們沉溺在舊愛的注意力。之後,他們會再觀看一幀普通朋友的照片。

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看到自己前度的照片時,腦部幾個跟上癮、慾望、痛楚和渴求獎賞有關的區域都非常活躍,明顯跟看到普通朋友照片以及做數學測試時不同。研究結果可以證實,教人生死相許的愛情,其實是「目標主導」的動機狀態多於純粹情緒反應(看,科學家就是這麼的不浪漫)。被愛人甩掉,活生生地忍受分手之痛的時候,腦部活動就跟某些上癮行為,尤其像可卡因毒癮一樣,會不斷渴求得到該種「安慰劑」方能平伏身心煎熬。Fisher指出,這項研究是為了要令失戀者明白,他們的傷心和不受控,只是大腦處於適應期的必然過程。是的,也許我們應該記住,這個世紀的天長地久,本來就有限期。失戀,將會來得快,去得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