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做個開心快樂的父母 - 李維榕

2010年7月23日 - 信報


在北京一口氣見了四個家庭,卻好像是同一個故事。

四個青少年病人,三女一男,不是患了憂鬱症,就是狂躁症;有的住在醫院的精神病房,有的躲在家中不肯出門。每一個都是大好青年,談起話來頭頭是道,但是一旦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便所有問題都歸咎精神出了毛病。

既然是精神問題,用藥物去平衡便成為理所當然。

這四個病人來自全無關連的家庭。有趣的是,問起他們自己的生活或抱負,他們大都沒有太多可言之處。然而,談起他們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之間的關係,卻滔滔不絕,明察秋毫,而且甚有主見。

當代很多社會研究都指出,近代家庭正面臨着分解的危機。這些孩子及年輕人,卻不離不棄地維護自己的家人,甚至醞釀成精神問題,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連我自己初時也不明所以,但是過去十多年來在亞洲華人所見到的例子中,最常見的都是這種孩子與父母關係難分難捨的惡性循環。

尤其在精神病院的病房內,很多這一類的病童,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辦法,這些孩子就白白地浪費了大好光陰。

遇到這種情況,家庭的評估實在十分重要,因為首先要了解,是這些孩子真的患了精神病?還是家庭生病了,孩子只不過是病徵。

父母聚少離多

就像這四個案例中的一對母女,表面上是那十八歲的女兒行為失控,對母親尤其缺乏尊重,甚至有毆打母親的記錄。女兒在醫院被關上一陣子,出院後她決定自己在外面租地方居住,她說,無法忍受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日子。

聽起來好像是母女關係出了很大的分歧,仔細探討之下,才知道在女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各種理由而聚少離多。母女相依為命,女兒是母親的一切寄託、一切生存的意義。

一個孩子要背負上母親的全部情懷,是個難以肩負的重擔。如此緊密的關係有時真的會讓人感到窒息,甚至用暴力以圖掙脫。

這孩子要求搬出去住是好事,起碼有機會讓糾纏不清的人找回自己的空間。只是多年來習慣了與母親合成一體,要自立生活談何容易。母親承認每天必得與女兒聯繫多次;女兒也同樣放心不下母親獨自一人有多孤單。

好在母親是個執業的中醫,如果她能夠把照顧女兒的心態,轉移到照顧病人身上,也許她會找到別的滿足感和歸依。反而是那耽擱了多年沒有向外發展的女兒,不知道需要多少決心才能衝破,因為家庭以外的世界對她是完全陌生的。

但是起碼現在她們對於相互間的矛盾有不同理解,從原本以為是母女不和而轉變為母女無法分體,她們就會開始以不同辦法去改善彼此的關係。

難分難解的母女

另一對也是難分難解的母女。我並沒有機會見到母親,據說她因身體不適而不能出門,只有父親與女兒一同前來。

女兒只有十五歲,不能出門上課,被診斷為嚴重的憂鬱症,她肯出現在我們安排的會談,已經是十分難得。

像其他幾個病人一樣,她對自己的事並沒有太大興趣,問一句答一句。但是當父親談及與母親之間的矛盾,她就豎起耳朵,留心着父親的每一句話,時而加以補充,時而質疑他所提供的事實,一點也不放鬆。

原來父母關係多年來一直鬧彆扭。由妻子入門後婆媳衝突開始,夫妻就一直無法協調。後來妻子開始生病,多次入院做過不同的手術,以致身體殘弱不堪。

女兒認定那是因為母親長年活在不愉快的婚姻中所引致,連父親也承認自己夾在妻子與母親之間,沒有給予妻子應分的支持。

女兒說:「母親已經對父親沒有企望,現在只是安心地長期過着病人的生活。」

但是,她也許不知道,生病的既然是母親,為什麼她自己也陪着成為長期病人?

另一個少女也是有個生病的母親,因為母親神智不清,丈夫完全不把她放在眼裏,反而全部精神集中在女兒身上。

我去年在北京就見過這家庭一次,當時無論父親說什麼、做什麼,都讓女兒大動肝火。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全副精力都花在與父親周旋,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只有大起大落的情緒反應。去年少女答應我,必須要把眼光望向外面的世界,不能再沉迷在父母身上。

今年見到這一家人,母親的病復元多了,但是她的聲音仍然微弱。女兒的聲音可是加倍的響亮,同時也加倍地指向父親。原來她在醫院認識一個男孩子,卻因為父親的介入而告吹了。少女好像並不介意失去男友,反而是這件事讓她更加理直氣壯地繼續與父親糾纏。

母親說,無法處理這勢不兩立的父女。母親不知道,他們並非勢不兩立,只是不能分離。

長大的道理,就是要放得下父母,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往往都會憋出很多千奇百怪的毛病出來。

落寞的家庭生活

最後一個案例,是個十二歲的小男孩,也是無心向學,終日埋怨身體不適、一身毒素。歸根究底,孩子背後又是一對長年不和的父母。怪不得很多家庭治療師相信,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往往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促使父母面對彼此間的矛盾,讓他們有機會清清舊賬。

很多父母以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婚姻的不調和,已經別無所求。他們不知道,落寞的家庭生活,會讓人鬱鬱寡歡,蠶食我們的活力,讓我們失去對生命的熱誠,給人帶來一種無助的不安全。如果加上一份苦澀,那就更是雪上加霜。長年生活在這種家庭氣氛當中,不論肉體上或精神上,都會讓人憋出一身病痛。

孩子是一塊最容易吸收家庭氣息的海綿,你現在也許更能明白我為什麼常說,父母親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做個開心快活人,不管生活上遇到多大挫折。

因為父母親活得好,孩子就會活得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