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中國採取海洋新戰略攻勢 - 信報社評

2010年7月5日 – 信報


日本共同社昨天發出消息指,中國政府在今年三月下旬,向訪華的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正式表明立場,南中國海是中國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首次把南海與台灣、西藏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問題,定位為牽動中國的「生命線」,言下之意,當然是向美方清楚表明,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方絕不會退讓半步。可以說,中國制訂和調整新海洋戰略,除了反映南海問題的敏感性有增無減外,也展示了中美兩國的博弈中,中國採取了新的主動攻勢。

中國發展海權,加強海洋的軍事力量,是經濟實力強大後保護國家利益「必然之舉」。著名國際關係學者Robert Keohane和Joseph Nye便將海洋問題與貨幣問題並列為影響世界大局的關鍵因素。過去,英國靠強大的海權稱霸世界,箇中細節不必贅述。事實上,南海和東海問題,是橫亙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及日本之間非常敏感而複雜的焦點,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維持海洋權力的重要戰略樞紐。

仔細觀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在領海和大陸架的劃界、專屬經濟區等問題上,由於部分條款過於含糊,引起了不少爭端和衝突。日本防衞研究所的專家學者高井晋於九十年代末便曾提出「海上維和」—即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導,聯同亞太地區海洋國家維持和平的機制,但這個軍事意味濃厚的建議,東南亞國家反應冷淡。

對美國來說,南海和東海問題,從冷戰結束後至今,都是牽制中國的「有效籌碼」。一九九五年初,中國與菲律賓爆發的「美濟礁事件」後,美國國務院正式公布對南海政策,清楚表明「在有關領土主權要求爭議問題上,不表示任何立場,但應當和平解決南沙問題」。可以說,在南海問題的戰略上,美國一直都緊握不放,把焦點對準中國。

事實上,在經濟專屬區內,受害方的權益受到侵犯後,即使交涉,但施害方往往以海洋「和平利用」、航行和飛越「自由」等為辯辭;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若干條款含糊,以致受害方的抗議無濟於事。二○○一年,美軍一架電子偵察機進入中國南海的經濟專屬區,中國軍方馬上派機進行跟蹤和監視,在追逐中,中國軍機墜毀,事件轟動國際,也令中國下定決心要加強發展海洋戰略和軍力。

二○○六年八月,中國便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二九八條條款,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書面聲明,對涉及海洋劃界、領土爭端和軍事活動等爭端,中國政府不接受《公約》第十五部分其中所規定的任何國際司法或仲裁管轄。可以說,中國逐步制訂海洋戰略,維護自身的海洋權益,是迴避不了的政策。去年美國海軍監測船在南中國海域報稱遭五艘中國艦船圍堵,美方向中方提出抗議,但中國不甘示弱,指「美方的行為違反《國際法》」,雙方針鋒相對。目前,中國正在海南島建設能夠發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新基地,營造在南海的軍事重地,備受各方關注。如今更將南中國海定位為「核心利益」,顯然是在中美兩國的博弈中採取新的戰略攻勢。

可以說,金融海嘯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危機,也潛藏了機遇。美國華爾街貪婪之火除了損人,也令美國「烈火焚身」,經濟陷入低谷,國內失業問題嚴重,龐大的貿易和財政赤字,令經濟復蘇步伐只能蹣跚而行,因而不得不在政治、外交和經濟政策上調整對華的戰略部署。在這種形勢下,加上南海南沙領海爭端隱患潛伏,日本更對東海經濟專屬區的天然氣田和釣魚台「虎視眈眈」,中國在有利時機,啟動新的海洋戰略,在中美博弈中「反客為主」,化被動為主動,顯然是深思熟慮之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