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 信報
法國5月發生兩宗駭人聽聞的綁架案,都是針對加密貨幣富豪,轟動全球。這個現象並非法國獨有,世界各地去年下半年已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隨着加密貨幣逐漸成為保管財富的重要方法,財富儲存的地點轉移,罪犯轉移目標,由以往打劫銀行、金舖,變回直接搶劫個別富豪這種原始犯罪方式,保安業和執法部門緊急研究這類案件的犯案模式,以制訂對策。
這類搶劫加密貨幣的案件英文被稱為「扳手襲擊」(wrench attack),意指犯案者用士巴拿(扳手)打暈目標,綁架對方,逼受害人交出財富,襲擊手法直接、簡單、粗暴、兇殘,法國今年其中兩宗受關注的案件中,綁匪都把人質斬了一隻手指,恐嚇受害者的家人繳交贖款。
直接攻擊
談到加密貨幣保安問題,通常立即聯想到黑客入侵,偷走網上的資產,為什麼近年愈來愈多歹徒襲擊目標來掠奪財產?理由是愈來愈多投資者不把加密貨幣放在雲端運算,改為儲存在自己的硬碟,因此不能再遙距入侵電腦來盜竊加密貨幣,企圖偷走這類資產的活動需要由線上變為線下,乾脆直接攻擊目標人物,逼他轉移加密貨幣或交出戶口密碼。
法國並非唯一面對加密貨幣業人士被打劫的國家,美國紐約近日發現一名意大利人遭非法禁錮,他5月初起被美國的加密貨幣生意夥伴扣押在曼哈頓北部小意大利區(NoLIta)一間豪宅,因為雙方就錢銀交易爭吵。受害人被虐待3周後,上周五成功逃出報警,案件才被揭發,紐約警方已拘捕3人。
美國IT人Jameson Lopp從事加密貨幣保安業務,他一直記錄目標是搶掠加密貨幣財富的襲擊案件,只計算有國際報道的個案,全球今年截至5月下旬已有27宗個案,較去年同期只有6宗大增,他預測今年將平均每周一宗這類案件。
不要以為加密貨幣劫案是很遙遠的事,Lopp的紀錄包括了兩宗香港個案,包括3月中一名本地男子交收虛擬貨幣,攜着31.8萬港元現金回家途中,在荔枝角被打劫,搶走全部現金,另一宗為3月底一名土耳其男子持有包括500萬歐羅(約4400萬港元)現金的行李和手提袋,準備買賣加密貨幣時,在尖沙咀遭4人打劫,這筆現金未被搶去。
涉及中國人的案件也不少,一名中國人2月底在南韓濟州市一間酒店進行加密貨幣生意時,遭對方刺死並被搶走8500萬韓圜(48.5萬港元),當地警察拘捕4人,疑犯均為中國人。
加密貨幣價值急升,比特幣價格過去5年升了10倍,單是去年11月初特朗普當選總統後,7個月內便升了超過六成,並一度升穿11萬美元,這吸引不少人利用加密貨幣來儲存財富,當中大部分不會存放在銀行。
資料起底
同時,銀行亦數碼化,客戶少了跟銀行現金交易,分行存放的現金減少,甚至分行數目也下降,打劫銀行不再划算,全球銀行劫案較九十年代少了超過八成。甚至,大家的錢包也放少了現金,街頭被搶走或偷走錢包,我們可能為補領身份證和信用卡而感煩惱,但錢財損失不會很多。
在這個背景下,罪犯便改為襲擊加密貨幣業人士,或者瞄準名貴物品打劫,例如手錶,英國手錶失竊和搶劫一年造成16億英鎊損失。幣圈數年前已有人遭打劫,但很少出聲,情況近月卻愈趨嚴重,業界再不啞忍,公開這個問題。
保安業研究加密貨幣界可如何防範劫匪時,其中一個主要疑問是罪犯如何找到獵物在真實世界的行蹤。社交媒體更易暴露大家的行蹤,罪犯可從中識別哪些人可能富有,而加密貨幣是網絡事物,這個界別更傾向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工作點滴,而且要在影片或社交平台當KOL推銷,必須顯示自己過着奢華生活才有說服力。
幣圈中人已開始重視私隱,減少在社交網絡披露個人資料,有些加密貨幣公司高層本身並非什麼網絡紅人,行事低調。而且,很少人會把自己住址放上網,但劫匪能踩上門,以至到他們的父母等親友的住宅綁架。這可能跟大公司和機構大規模客戶資料(包括住宅及電郵地址)外洩有關,這些被盜數據很易在非法暗網買到,而這類網絡安全事故已出現十多年,除非你是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否則恐怕所有人的資料都已洩露,有心人對比幣圈名人及這些外洩資料,要把打劫對象的住址及其他資料起底,其實不難。
因此,襲擊加密貨幣富豪的犯人多為年輕人,因為年輕一代較熟悉新科技,暫時以非黑幫的「業餘」罪犯為主,所以犯案手法粗糙,大部分案件的罪犯都被拘捕,或者綁架失敗。近月多了犯罪組織加入參與這種非法活動,但這些組織的幕後主腦年紀較大,並不熟悉加密貨幣,誤以為全部加密貨幣都很難被追蹤資金流向,於是一些案件目標是搶走泰達幣Tether(USDT)等跟美元掛鈎的加密貨幣,但這類資產很易追蹤,也很容易凍結戶口,阻截轉賬,加密貨幣襲擊案的劫走金額不算高。雖然如此,但被人綁架、斬斷手指都不是開玩笑,加密貨幣回報高,但「風險」也顯著上升,開始有人覺得賺到的錢抵消不了人身安全危險,為保安全而退出幣圈。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