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

以心祭祖 - 黃立棣

2025年4月12日 - 信報

2025年(乙巳年)的春社在二月二十一日(陽曆3月20日),在廣州傳統習俗下,有「新山不過社」的說法,當中的「社」,就是指春社,意思是若去年下葬的新墳,根據世俗約成,則必須在春社前進行拜祭。不能在清明或重陽拜祭。

早前收到一位朋友查詢,他的母親在去年往生,並且已安奉在政府的骨灰龕位,因兄弟姊妹已移居海外,所以大家相約在復活節假期,帶同小孩回港,祭拜母親和祖先們。但剛剛從善意的親朋好友口中得知,有「新山不過社」的傳統習俗。這樣便打亂了早前安排的計劃,所以問我如何是好?如果真的需要奉行「新山不過社」的習俗,那家人今年都不能掃墓祭祖嗎?

關於一些習俗,筆者認為隨着時代巨輪的轉變,也是應該作出修改。

祭祖是一個悼念先人,和表現孝義的行為,不應受日子或時空限制,自古有云「百行以孝為先」。試問今天社會,又有多少家庭在清明或重陽正日,進行掃墓祭祖?

誠意行事

為了避開「封山」及交通堵塞問題,很多也是提前或延後進行,相信先祖在天之靈,也會希望方便子孫,不想造成他們的困擾和麻煩。因此筆者給予好友的建議,既然大家已經規劃了時間,並且難得聚首一堂祭祖,不應礙於繁文縟節,變成只能部分子孫出席,相信老人家還是希望看見兒孫滿堂的場景。

其實,從古至今,祭祖這一項傳統習俗也面臨挑戰。現今年輕一代或許因為生活的忙碌,或移居海外而無法定期回鄉,或指定時間內祭祖,也是看個人時間方便而作出安排,這使得祭祖的方式和形式也隨之改變。

某些地區習俗是在農曆正月內,進行登高祭祖。據說他們之前也是清明或重陽拜祭,而後來的正月祭祖,因為當年遠赴南洋的華人,趁着過年回鄉探望親友,便在此時順道進行掃墓祭祖,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敬仰。

所以大家可見,規矩是人制定下來,當奉行人數眾多,便變成一個習俗,當中沒有絕對的對錯,重點是從心出發,誠心誠意行事。

關於祭品和香燭方面,筆者建議看實際情況處理。祭祖不一定要三牲,看先人生前喜好。衣寶則按環境許可,現在講求環保,也不能大肆燃燒冥鏹。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