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

Netflix自肥的反壟斷經濟學 - 梁天卓

2025年3月20日 - 信報

近年來,科技巨頭利用自家平台「自肥」(self-preferencing)的現象,已成為全球反壟斷機構關注的焦點。所謂自肥,指的是平台公司利用自己制定的規則,特別優待自家的產品或服務,讓競爭對手難以出頭。

幾年前《華爾街日報》踢爆蘋果App Store的自肥情況,情節相當有趣:2018年5月,在iPhone上搜尋「podcast」,結果前幾個推薦竟是蘋果自己的Apple Podcasts、Compass,甚至還出現與podcast無關的Find My Friends。蘋果官方解釋,這只是演算法自然產生的結果,因為他們的App名稱較通用且受歡迎度高。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種說法多少有點「以演算法之名,行自肥之實」的味道。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平台自肥的問題在於,它利用平台優勢把消費者導向自己的產品,無形中排擠了競爭對手的市場機會。當平台業者既是裁判又是選手時,很容易利用資訊的不對稱性,造成競爭的不公平。例如,平台可以透過演算法調整顯示順位,導致消費者更容易選擇自家產品,而非根據客觀的產品品質或價格做選擇。這種行為在競爭不足的市場尤其可能對消費者造成傷害。

獨霸排行榜或涉不公平競爭

Netflix作為串流媒體巨頭,也可能存在類似的自肥行為。我最近的研究就發現Netflix近年來大力投資原創內容,比例顯著提升。2016年時,原創節目還不到5%,到了2021年已經增加到約30%,現在更飆升至60%。尤其是電視影集的原創比例,竟然高達70%以上,電影也約佔到近50%。

另外,從2021年7月開始,我持續追蹤Netflix每周Top 10熱門節目榜單,發現原創內容幾乎壟斷了排行榜。電視劇中約85%都是Netflix原創,電影也有約40%。特別是在2021年至2022年間,這種情況非常突出。Netflix是否也有自肥嫌疑?畢竟非原創節目仍然有很多優秀作品,但排行榜上卻幾乎都是Netflix自家內容,這實在令人起疑。

當然,Netflix的情況確實較複雜。畢竟,Netflix不只是內容平台,也大量投資自製節目,從成本效益與觀眾忠誠度的角度來看,推廣自家節目無可厚非。但若這種推廣透過演算法和推薦系統刻意強化,讓自家內容更易被看到,其他非原創作品便可能遭受不公平的競爭壓力,難以獲得曝光。

反壟斷學者Herbert Hovenkamp曾指出,自肥行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平台是否利用自身的市場力量,以不公平的方式將對手排擠出市場。他認為,平台業者選擇優待自家產品,理論上是允許的,畢竟每家企業都會想優先推廣自身產品。但若平台的市場地位已具壟斷地位,這種行為就可能嚴重影響市場競爭環境。

Netflix如果真的刻意調整推薦演算法,更頻繁地推送自家節目,勢必進一步打壓其他內容製作商,導致他們難以在平台上獲得公平的曝光機會。這種現象不僅可能影響市場的公平競爭,更可能導致內容多元性下降,消費者也可能因此錯過許多其他值得欣賞的作品。

推薦系統有否受操控成焦點

面對這樣的質疑,未來反壟斷監管機構對Netflix這類平台的審視,恐怕只會愈來愈嚴格。目前,我的研究仍未能證實Netflix是否確實操控推薦系統,但Netflix的推薦系統如何運作、使用者是否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導至自家節目,這些將是進一步探討平台是否存在自肥行為的關鍵。

不論是蘋果、Netflix還是其他科技巨頭,平台自肥問題將會繼續成為未來商業和反壟斷領域的重要議題。如何在企業的利益與市場的公平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監管機構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挑戰。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