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當企業「表態」變成一門生意 - 梁天卓

2025年3月27日- 信報

最近在網上看到幾段影片,有人趁着半夜砸爛Tesla的充電站,還有輛Model 3被噴上「法西斯」的字樣。原來是有人看不過眼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近期在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上的一些爭議性言論,例如公開批評左派媒體等等。這些行為與其說是反Tesla,更像是反馬斯克。問題是:這樣的憤怒會否真的影響大家的買車選擇?企業在政治或社會議題上表態,會不會讓某些消費者買得更爽快,另一些人則轉投對家?

精心計算擁抱客戶立場

早前有兩位學者做了一項研究,探討企業在社會議題上的立場是否真的會影響消費者的錢包【註】。這項研究用了某大型信用卡公司的交易數據,覆蓋全美約兩成的消費。他們觀察了117個企業公開表態的事件,包括支持LGBTQ+、限制槍械、反對墮胎、黑人平權等議題,然後分析消費者在事件前後的消費變化。

結果非常有趣:若一位消費者的社會立場與該企業表態一致,他們在企業表態後一個月的消費平均會增加19%;若立場相反,則消費會減少11%。這些影響不只是一時的,甚至在一年後仍可觀察到差異。

那麼,表態到底值不值得做?研究的分析是:「要看你服務的顧客是哪一類人。」例如若你的顧客群以加州或紐約的自由派居多,那你支持多元包容、環保平權這些議題,或許不但不會損失生意,還可能吸引更多人「用錢支持你」。但若你在保守派的得州經營事業,說不定你一開口講多元包容,就準備被人杯葛。

當然,現實中的企業其實十分「聰明」,研究也發現,大多數企業的表態方向與他們顧客和員工的立場高度一致。有趣的是,董事會的政治傾向反而沒有太大影響,換句話說,這些決定不只是CEO和董事高層的「個人想法」,更像是計算過的市場策略。

回到Tesla的例子,這家公司原本是左派眼中的環保英雄,但自從馬斯克「變身」為自由派批評者後,有些原本的粉絲開始轉向,不少人說他們會考慮買Rivian或Lucid(都是美國其他電動車品牌)。近月Tesla在歐美的銷售屢遇挫折,正正反映這種價值觀與品牌形象脫鈎的情況,的確令Tesla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

Tesla如KOL要「選邊站」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想,這種「表態式消費」是不是只是美國特有的現象?其實香港也有,不過主角換了。

想像一下,一個YouTuber平日經營形象是「好男人」,拍片講育兒,偶爾與太太合體放閃。如果某天被爆出婚外情,哪怕他的影片內容再有趣,都會有一堆留言「取關」、「唔再支持」。或者,一個KOL因為支持某個政治立場,被認為「染紅」/「染黃」,他推薦的產品銷情也可能一落千丈。

香港的KOL或網紅,他們的「品牌」往往與人格形象、價值觀深深綁定。不像一般大企業還可以說「那是某個高層的個人意見」,KOL就是一人公司,品牌即是本人。他們的收入直接來自廣告商與粉絲支持,一旦形象崩塌,生意就會受影響。

不管是Tesla還是KOL,當今社會「立場」已不再只是選票的問題,而是錢包的選擇。消費者愈來愈「有立場」,品牌也只好「選邊站」。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一種市場訊號交換——你支持我重視的價值,我就用行動(和信用卡)支持你。

消費者愈來愈政治化

只不過,這個遊戲的代價,就是讓人愈來愈活在同溫層裏:只買跟自己想法一樣的品牌,只聽說自己認同的KOL。久而久之,我們的消費選擇或許會愈來愈「政治化」,連買杯咖啡都要先問一句:「你支持邊個立場?」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註:Jacob Conway與Levi Boxell, Consuming Values, Stanford University, SSRN Working Paper, 2024年3月,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855718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