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港樓是否供應過剩? - 寧思雋

2025年3月27日 - 信報

港府本月初又做「反駁隊」,對準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就香港住宅供應問題隔空交火。事關標普發表報告認為,過去3年香港樓價持續下跌,但港府並未積極解決住宅「供應過剩」問題,並在2025/26年度推出8塊住宅用地招標,預期將提供1.37萬個住宅單位,僅略低於上個財政年度的1.5萬個。標普認為,樓價下跌及商業物業供應過剩嚴重,對槓桿率高、資產質素較差的小型發展商及銀行,影響較大。

港府則反駁指出,至去年底私人住宅單位空置率為4.5%,與過去20年長期平均數相同;租金亦持續上升,反映目前住屋需求殷切,不同意住宅物業供應過剩的觀點。

在分辨哪一論點更精準前,必須釐清「供應過剩」的定義。在標普的角度,用樓價連年下跌的事實,判斷樓市供過於求,類似「經濟學ABC」的需求曲線:供應不變,需求因息率高企或對前景感到不明朗而減少,導致供應過剩,價格下跌。

「自然空置率」或需要下調

至於港府引用的空置率數據,地產界一般認為,住宅單位裝修、樓宇買賣及更換租客期間的單位空置、未清拆的舊區重建單位及丟空的凶宅單位等,都一併計算入空置單位,再加上統計誤差,香港住宅物業「自然空置率」大概為5%,並得到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多番引用。故此,去年底空置率僅4.5%,低過自然空置率,似乎顯示香港的物業供應仍然偏緊。

在港府的角度,住宅供應是否過剩的指標僅在於空置率,而非樓價變動,似乎偏離「樓奴」希望樓價平穩增長的期望。如果對比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與差餉物業估值署每年公布的空置率數據,可以發現,由「八萬五」引起的「超級大熊市」,整體空置率由1998年底的4.5%,增加至2003年底最高的6.8%;而在金融海嘯時期,2007年底及2008年底的整體空置率則在4.9%;過去3年樓價下跌,整體空置率已減少到4.1%至4.5%。換言之,「引發」樓市下跌的空置率水平,過去20多年已變得愈來愈低。

事實上,隨着新建私人住宅單位持續增加,空置率不變,空置單位數目也同樣增加。假如人口增長或購買力不足,就更容易對樓價構成壓力,「自然空置率」估算或許需要下調。

住宅地招標數作判斷太兒戲

另一問題是,整體空置率數據無法反映不同大小單位的需求。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於2023年底,細過70方米(約750呎)的單位空置率約為3%,但超過160方米的大型單位,空置率接近15%,明顯供應過剩,這也解釋為何近期紀惠集團CEO湯文亮的舂坎角豪宅盤叫價3.8億元,最終劈價42%至2.2億元,才能成功出售。

然而,標普以住宅用地招標數目,判斷港府未有積極解決住宅供應過剩,也過於兒戲。畢竟若果不「到價」,政府會收回土地,長遠會壓縮住宅供應。

雖然目前小型單位供應仍然偏緊,但據房屋署的資料,未來3至4年有10.7萬個一手私樓單位供應,再加上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建屋量達到16萬個單位,會否連小型單位需求都出現放緩,更值得港府及一眾小業主留意。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