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 - 信報
內地賀歲電影市場爆大冷,由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跑出,該片開畫5日狂收逾30億元(人民幣.下同),破盡中國影史紀錄。尤其是去年內地電影票房大跌22.6%,各界原本對今年市況很悲觀,沒料到甫開年便由《哪吒》一洗頹風。這亦證明內需市場仍具深厚底蘊,問題只是有沒有破格的優質產品應市,能夠引發民眾消費慾。從《黑神話》大「鬧」天宮到《哪吒》魔童「鬧」海,中國社會和經濟或許「愈鬧愈有機」。
今年春節檔期內地有五齣大片上畫,分別為《唐探1900》(周潤發主演)、《蛟龍行動》(林超賢執導)、《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徐克執導)、《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黃渤主演)和《哪吒之魔童鬧海》。其中,較受看好的是前四齣,皆因有大明星和大導演招徠。相反,《哪吒》由80後新晉導演餃子(原名楊宇)炮製,又是「卡通片」,原本被視為主要吸引兒童觀眾,僅屬聊備一格。
內地電影爆冷 大片失利
豈料實際戰況爆大冷,《哪吒》年初一開畫後口碑極佳,帶動票房節節高漲。截至昨日傍晚,該片上畫5日總票房已突破30億元,大幅拋離《唐探1900》(約17.4億元)、《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約8.8億元)、《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約5.4億元)等同期大片。更甚者,由愛國導演林超賢執導的「主旋律」電影《蛟龍行動》「票房仆直」,開畫5日僅收2億多元,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截至目前,《哪吒》已刷新中國影史16項紀錄,包括動畫片首日開畫紀錄、賀歲檔期票房紀錄等。據阿里巴巴「燈塔AI」預測,《哪吒》最終票房將達67億元,勢必超越2021年的《長津湖》(約57億元),成為中國市場史上最賣座電影。同時,《哪吒》「叫座」兼「叫好」,目前在豆瓣網獲得8.6分,躋身近十年最高評分國產電影之一。
《哪吒》意外地大受歡迎,背後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該片雖屬動畫,卻不只瞄準兒童觀眾;全片密集式笑點不絕,頗具周星馳巔峰期喜劇風格,令成年觀眾也能笑得人仰馬翻,很適合作為賀歲片「全家笑餐飽」(特別是同期其他大片多屬嚴肅題材)。
其次,《哪吒》由北京光線傳媒(300251.SZ)製作,投資額達6億元,屬中國歷來最高成本動畫電影(此前「最貴」動畫為2023年《深海》,投資額約2億元)。憑着雄厚預算,《哪吒》的3D畫面、角色塑造、背景、配樂、剪接等方面皆屬盡善盡美,在技術方面不遜於迪士尼、Dreamworks和Pixar大作,令入場觀眾覺得值回票價。
挑戰權威 合新世代口味
最後,《哪吒》在喜劇包裝下也具有深刻主題,劇情講述身為主角的「魔童哪吒」,原本奉玉虛宮(相當於天庭)之命鎮壓「海妖」申公豹,後來卻發現「高官」不一定正義,「妖怪」亦未必邪惡,逐漸「正邪難辨」,這種「反傳統」劇情走向,也是該片口碑上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少論者都提到,《哪吒》一片和去年大熱的國產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存在諸多異曲同工之處。兩部作品皆建基於中國傳統神話名著,進行二次元創作,劇情主題亦涉及挑戰權威和顛覆建制(玉虛宮和天庭分別是被質疑的對象),似乎頗為符合新世代受眾脾胃(特別是要「整頓職場」的95後、00後世代)。
從更宏觀角度看,2024年內地電影票房僅425億元,按年大跌22.6%,很多分析認為這反映內需疲弱,確屬不無道理。但踏入蛇年,《哪吒》出乎意料地大收旺場,除了為影市「沖喜」,亦間接預示今年中國經濟不一定「冇運行」。最起碼,大批民眾仍願意買飛入場睇戲,荷包不缺一百幾十元,消費力底蘊不弱,問題只是有沒有出色作品能夠吸引他們捧場。
新質生產力助經濟蛻變
作為比較,同期其他賀歲片多屬「大路」貨色,缺乏新意,就像《蛟龍行動》戰狼style「主旋律」已令人生厭,難說服觀眾買賬,其票房失利不能簡單歸咎於「市場低迷」。相反,從《黑神話》到《哪吒》以至於AI程式DeepSeek,在在證明只要有破格、優質的創新產品,始終可在中國市場翻動巨浪。某程度上,這其實也關乎「供給側改革」和「新質生產力」。
亦如上文提到,從《黑神話》大「鬧」天宮到《哪吒》魔童「鬧」海,皆圍繞一個「鬧」字。這個字容易令人聯想到「罵人」或「吵鬧」,但也可以代表「熱熱鬧鬧」。尤其是社會、經濟和市場若然萬馬齊瘖、一潭死水,出現顛覆性力量「鬧」一「鬧」未嘗不是好事,至少可帶來生機。蛇年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多好似《黑神話》、《哪吒》和DeepSeek的「魔童」,如蛇般竄動促使脫皮蛻變,總勝於「死蛇爛鱔」,不排除「愈鬧愈有機」。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