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星期一

住宅供應有數計,高估無謂拗 - 寧思雋

2025年2月3日 - 信報

年初三赤口,地產界已燃起火頭,前特首梁振英炮轟中原集團施永青,指他在早前一個網上節目上有關香港住宅單位被「政府將供應誇大了」;「每年都是萬三四個供應,最多是萬五六」,目的是安撫市民;以及「我(政府)有做工作的,我建了很多給你」等的評論並不準確。梁振英強調落成量不等同於供應量,又認為施永青突然覺得政府公布的供應量數據「唔啱聽」,質疑他有意為賺更多佣金而「有動機地用定義縮小供應量」。

施永青「誇大論」惹爭議

其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參戰,表示落成量與供應量不能直接比較,因為地產商可在住宅單位竣工前以樓花出售,單計落成量便會計多了已賣出的樓花單位。

三人的討論基礎,源於房屋局每季披露的「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報告,該報告以未售出的貨尾單位、建築中的單位減去已售出的樓花單位,以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三個部分,去估算未來3年至4年的房屋整體供應量,讓政府及準業主判斷未來房屋供應趨勢。

預期落成量有三至四成水份

基於本人同情地了解,施永青似乎指的是實際單位落成量,遠低於政府的預期落成量,導致整體房屋供應量被高估。事實上,根據上述報告,政府假設由可隨時動工階段後,最多4年就建成現樓;換言之,只要比對4年前建築中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目,以及之後4年實際上的單位總落成量,則可毋須理會樓花問題,估算政府4年前的預測供應量是否虛高。

根據自行設計的圖表,可以見到由2015年底至2020年底,政府預測未來4年單位總落成量介乎9萬至10萬,但實際上的總落成量大概在7萬個單位上下浮動,證明政府一直都把單位預期落成量高估了約三成至四成,相當於2萬至3萬個單位。既然建築中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多年來都被高估,那房屋供應量就自然是被誇大了。

導致政府預期住宅單位落成量,與實際單位落成量出現高度誤差的成因,似乎不在於地產商拖延施工進度等因素,而是與政府過度樂觀地認為「4年內熟地可建成現樓」的假設有關。因為即使用到實際上5年單位總落成量,與政府未來4年預測落成量做比較的話,也是高估了約5%至15%【表】,證明上述假設根本不合理。

按照房屋局的數據,明明新樓要起5年至6年左右,但當局一直稱3年至4年可以供應,到底是純粹的統計失誤,抑或如施永青所指的「安撫市民」,可以留待大眾自行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何永賢參戰目的,在於表達「政府持續有序地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我們已成功扭轉以往供求失衡的局面」,卻完全無視報告中的統計問題,以及過去3年樓價下跌影響買家入市意欲,果然說好香港故事並不容易。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