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

為何學校沒教投資?應教什麼? - 李聲揚

2025年2月21日 - 信報

在香港正經教理財多數被噓,觀眾痛罵「我唔係要呢啲嘢(我不是要這些)!」筆者親身聽過街市師奶討論窩輪「縮Vol」,香港人不缺投資知識,缺的是心態。和減肥一樣,很多事知易行難。「股神」畢非德的名句「無人想慢慢致富」,擲地有聲。

同文畢老林兄早前提到,「培養年輕人投資意識須靠真金白銀」;再早前郭逸之兄也引述黃子華,提到「同所有年輕人講,一定要學習投資」。網上也常有人質疑,「為何學校不教投資理財?」,和議者眾。不少人認為,如此重要事情,為何學校不教?但筆者反問,如何教?教什麼?

理財和投資並非完全一樣,但本文姑且一併討論。學校沒有教理財嗎?未必。要教也很簡單,但真的有需要嗎?投資往往教不來,學校教不出企業家。

網民只想無風險一朝發達

首先,「學校沒有教理財」,可能是偽命題。中學有經濟、會計、商業等科。但大家認為「我唔係要呢啲嘢!」這些理論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給我堅料,教我如何發達,其他免談。

若真的講理財,香港學校的確沒多教,但外國學校不少有教,香港要照抄很易,筆者樂於重拾教鞭。不過外國學校,理財教什麼?教你記錄開支,量入為出,制定預算,教你複利的威力,卡數只還「min pay」會愈積愈大。如此一套,照搬到香港如何?家長和學生答曰:「我唔係要呢啲嘢!」對不?

學校是否職業訓練所,應該教什麼,是大課題。可以肯定的是,全世界學校都教很多「唔等使」東西。反過來說,是不是有用或必學的技能,就要在學校教?學校也沒有教大家追求異性、洞房花燭,但人類還未滅絕。學校也沒有教旅行攻略、美食遊樂,新一代卻如數家珍。有何問題?

香港中學不教投資,大學就有投資101、金融101。這些課程列為所有學生必修,甚至搞些初階版在中學教,完全不難。但大學教什麼?教你「金錢的時間值」、「銀行體系如何運作」,教你看財務報表之類,要搬去中學教,完全可行。不過又來了,學生家長認為,「我唔係要呢啲嘢!」

想要學投資,一街都是資源。很多大學將課程材料甚至錄像放上網,完全免費,全方位學習。《信報》電子版,位位名家,一年費用1000元有找,情人節買紮花都未必夠。但大家認為,「我唔係要呢啲嘢」。過年前筆者在便利店目測,買風水運程書的人,遠比買專業財經報紙為多。所以,捫心自問,大家真的想學投資嗎?

或曰象牙塔教授和現實脫節,講多過做。我等寫稿佬,仙都唔仙。那股神畢非德如何?往績無人能及,富可敵國,滿意啦?畢非德給股東的信,幾十年免費任你看到飽。股神絕不自私,全無保留傾囊相授,但又如何?

不方便的真相是:很多人根本不是想學投資。他們只是希望無痛、無風險,一朝發達。筆者經常調侃,網民想要的東西是「幾千元門檻,無風險,每年一倍回報就好(外加一句「我不貪心」,還要講幾時買、幾時沽,然後最好我沽完就爆煲)。講法略嫌誇張,卻和不少網民的想法有七八成相似。

股神「慢慢致富」不夠吸引

亞馬遜創辦人,「光頭佬」貝索斯(Jeff Bezos)問畢非德,你老人家講到投資如此簡單,那為何不是人人發達?股神答曰:「皆因無人想慢慢致富。」玄門正宗功夫,教人慢慢致富,怎不趕客?

認真想想,學校可以如何教理財?教文學,莎士比亞、李白、林行止、村上春樹甚至「向西村上春樹」都可以,教修辭教鋪排教講故事。教物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力學定律相對論。教經濟,亞當斯密凱恩斯,無形之手,供求定律。

但教理財呢?教啥?講複利威力,無人聽。講股市回報一年8%至10%,「嘩,幾時先發達?」,無人想聽。講「60/40」、「3%法則」、「現代組合理論」,好一點,但一樣趕客。不要和我講Black Scholes(踢球的?),教我炒期權一個月升幾倍吧。

投資和其他科目有個很大的分別──未知。而投資的核心,就是未知。講化學講經濟講文學,主講歷史事實講理論,大約有公論,業界普遍同意。不過講投資,誰才是專家呢?誰說了算?早幾年「科技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爆紅,迷因meme股喪炒,網友覺得畢非德只是浪得虛名,是過時的廢老。

誰才是權威?醫學院不會教香爐灰開水治病;但教投資,有人說看水星逆行,為何你不教?投資涉及不可知,很難教。誰是王道?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專家。

歸根究柢,投資像性教育:歷史部分和基礎知識,無人想聽;但實戰部分,涉及未知,人人道行機遇不同,不知如何教。誰是專家?畢非德縱是神級,都比不上誘導你「無風險個個月10%回報」的網上大師。

還有個問題:現在的香港家長,讀過點書,富貴又白鴿眼。老師談凱恩斯談愛因斯坦,家長還可能勉強閉嘴。但講到投資?「咪玩啦」。不少家長炒賣多年,如何信服悶蛋鐵飯碗老師教其寶貝仔女投資?你邊位?

再一個問題:教物理文學,人人都如此讀。投資涉及性格,如何one size fit all?富家子弟,stay rich就可以,一年6%回報,千秋萬代。但窮家子肯定聽不入耳,一定想以小博大,買指數基金難聽過粗口。教投資的,只能中間落墨,然後就兩邊不討好。

現象講完,筆者放下犬儒,給點有建議性的意見:「唔等使又不入耳」的理財知識(「多數人無法跑贏大市」等),雖然趕客,但筆者還是贊成學校要教。

學生家長認為「我唔係要呢啲嘢」,就由他,反正家長也罵其他科目不切實際,多一科不礙事。可能幾十個學生入面,有一兩個似懂非懂,長大後領悟真諦,就已經功德無量,正是「救得一個得一個」。

最後分享筆者是如何學投資的。筆者固然早早有看《信報》,但還是要招認:看理論始終不及落場實戰。是的,落場總會受傷害,但痛定思痛,再惡補知識,多思考,自然會成長。

宜盡早落場實戰「交學費」

愚見認為,「交學費」就是最好的投資教育。「小孩子透過吃魚肝油增強記憶力,大人則透過吃虧。」若筆者只能給年輕人一個投資建議,就是「早早開始」。不用擔心輸錢,反正有限錢,初哥贏錢太易反而不好。早前大師馬克斯(Howard Marks)也提到,輸死人的市況,才能孕育出好投資者。要輸錢,就趁年輕,輸極有個譜,大把時間追。總好過50歲人才開始投資,初嘗甜頭以為賺錢很易,自己天下無敵,然後臨退休才輸清光,那就大件事。

作者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曾任職外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