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 - 信報
10年前,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宣布成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研究如何在公共財政上為人口高齡化及政府其他長遠財政承擔作出更周全規劃。根據工作小組推算,在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2.8%的基準情景下,假設政府服務水平每年按歷史趨勢增長,結構性財赤會在2021/22年度出現,財政儲備會於2028/29年度耗盡。10年前,沒有人預視到中美關係將急轉直下,之後我們首當其衝的「二次回歸」和新冠疫情,對香港的影響亦可能是結構性的。2024年剛剛過去,讓我們就「結構性財赤」來個溫故知新。
想當年,人口高齡化與政府財政承擔兩大問題,前者我要問:人口高齡化怎樣影響香港經濟尤其政府稅收?後者我亦要問:政府財政承擔真的是愈來愈重嗎?又是10年前,我便寫過〈從預算案的統計工程說起〉一文回應第二個問題:
「6年多前曾俊華司長準備他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時,香港的財政儲備約有5000億港元,先經歷了百年難得一遇的環球金融海嘯,去年再為做靚盤數把部分盈餘注資到幾個基金戶口,一輪左袋搬右袋的『會計工程』後,今天的財政儲備還是超過了7500億。連續6年財政預算公布的實際盈赤都是年年有餘,分明是『先使未來錢』倒轉寫──錢來未使先。然而,今次預算案中曾司長煞有介事地強調有市民擔心政府支出增長過快。」
想當年,因為財政儲備屢創新高,政府支出增長再快,就是快不過政府收入增長。是的,政府支出增長可能快過經濟增長,但當政府收入增長又比經濟增長快,「結構性財赤」又是從何說起?政府收入增長大致與經濟增長相若的時期是有的,預算案的統計工程,就是增長速度誰比誰快,視乎起點從什麼時候算起,唯獨沒有爭議的是,管他人口結構怎樣怎樣,曾司長領導之下香港的財政儲備屢創新高,亦即是政府收入增長比政府支出增長快。
癥結在土地收入銳減
看今日,財政儲備屢創新低,結構性財赤在2021/22年度已經出現?我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這並非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料事如神。
又管他人口結構怎樣怎樣,同樣沒有爭議的是,近年政府支出增長再慢,就是慢不過政府收入增長。作為高度外向型和開放的經濟體系,香港的經濟表現受人口結構影響從來比其他地方小。澳門沒有人口高齡化嗎?為什麼澳門政府不用擔心「結構性財赤」?回顧過去幾年香港特區政府收入,原來反映GDP表現的利得稅和入息稅皆十分平穩,受股市樓市影響的印花稅小跌,受樓市及前景影響的地價收入大跌。
幾年間地價收入大減,關人口高齡化什麼事?然而,假如地價收入大跌是結構性的,結構性財赤便已經出現。短期而言,能挽救港府財政狀況的,就只有救股市救樓市,亦即是挽救市場對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長期而言,開源節流是老生常談。發展醫療經濟,我在〈醫療發明與醫療市場:炎症性腸病的診斷和治療〉已解釋過香港在人才上的比較優勢。
銅板的另一面,近年我們的醫療開支(尤其公共支出)跟累積赤字一樣屢創新高,增幅比人口高齡化快得多,絕對值得社會關注。
醫療開支大升不容忽視
醫療衞生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2018/19年度的6.7%,大幅上升到2022/23年度的10%;公共醫療衞生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更從2018/19年度的3.4%,近乎倍增至2022/23年度的6.1%!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開支是原因之一,但即使扣除這些開支,公共醫療衞生開支的升幅仍跑贏人口高齡化速度或私人醫療衞生開支增長。分析結構性財赤2.0的可能性,地價收入大跌之外,公共醫療衞生開支大升同樣不能漠視。
作者為Pagoda智庫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Orientis首席經濟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