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

美建全球首座核聚變電廠,十年內運作

2024年12月24日 - 信報

與傳統的核分裂技術不同,核聚變(Nuclear Fusion)如小型人造太陽,運作時不會排放溫室氣體或產生放射性核廢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衍生初創「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計劃在弗吉尼亞州的切斯特菲爾德縣建造全球首座電網規模的核聚變發電廠ARC,目標三十年代初期投入運作,發電400兆瓦(MW)供15萬戶使用,並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發展及數百個就業職位。

核聚變利用氫同位素氘、氚作為主要燃料,涉及把兩個輕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估計產生的能量是核分裂反應的4倍。CFS透過緊湊型「托卡馬克」(Tokamak,又稱環磁機)裝置SPARC,以高溫超導體(HTS)實現更強磁場,把攝氏超過一億度的高溫電漿鎖在冬甩狀的磁場內。當等離子體受擠壓時,力量足以融合原子核,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

標榜潔淨安全零碳排

托卡馬克的壁將由熔鹽製成,除了吸收有害中子外,亦可捕獲裝置的熱量,再傳遞到蒸汽渦輪機發電。ARC核聚變電廠選址弗吉尼亞州,部分原因是它鄰近首都華盛頓,以便邀請國家元首及能源部長,向對方展示核聚變意義。此外,CFS已集資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由物理學家、焊工、技術人員、電腦科學家等組成的團隊,正在麻省德文斯建造示範工廠,於2027年運作全球首台SPARC。

CFS形容SPARC對產業的技術突破,就如萊特兄弟發明首架飛行器「小鷹號」,為潔淨、安全、零碳的核聚變能源鋪路。儘管核聚變本質上比核裂變更安全,主要副產品是氦氣這種無害的惰性氣體,但它並非完全沒風險,假如在反應過程中釋放高能量中子,會降解反應器的材料,硬件維護屬需持續關注的問題。氚燃料具有輕度放射性,其半衰期為12.43年,要小心處理以防止洩漏。

新材料令電子設備提速千倍

另一方面,科學家近年發現第三類新型磁性,稱之為「交替磁性」(Altermagnetism)。英國諾丁漢大學最近以碲化錳合金首次創造出一種交替磁材料,並透過X射線為旋轉的電子成像。論文已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新發現或有助加快開發新型磁儲存設備,把微電子元件、數碼記憶體等電子設備的運行提速1000倍,同時更加堅固及節能。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