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星期三

當AI敲門,音樂產業命運何去何從? - 范亭亭

2024年12月4日 - 信報

今天當我們戴上耳機聆聽音樂時,會否意識到超過30%的音樂已經是由AI生成的?從去年一首AI生成歌曲Heart on My Sleeve在Spotify上一舉獲得逾2000萬的點擊,到今年年初,最大唱片公司環球唱片(Universal Music)因為AI音樂泛濫,而把旗下所有音樂從最大手機短視頻平台TikTok上撤銷,再到今年年中環球唱片和TikTok達成協議,後者同意在所有AI音樂視頻上加上「AI音樂」的標籤,AI技術對音樂產業的影響來勢洶洶。

是喜還是憂?

隨着AI技術的發展,各大科技公司的觸角已經深入到音樂行業。比如,Meta公司去年推出的MusicGen模型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文字生成音樂,而另一家公司Stability AI在今年推出的Stable Audio 2.0模型更允許用戶上傳現成的音樂,從而生成風格迥異的新音樂,音效甚至堪比黑膠唱片。

喜的是,AI讓非音樂專業出身的普通人不僅可以輕輕鬆鬆「創作」音樂,甚至還可以利用這些「創作」獲得額外的收入。美國一家初創公司Boomy允許用戶將其利用AI模型生成的音樂上載到Spotify等音樂串流平台,從而賺取佣金。

但憂的是,如果音樂可以被AI模型「創造」出來,那專業音樂人會否就此失業?從去年荷里活演員和劇作家對AI持續了5個月的抗議,不難看出這種憂慮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這種憂慮也並非空穴來風。2017年Spotify上播放的音樂中,有87%是來自唱片公司的簽約歌手,但是到了2022年這個比率下降到了75%。截至2023年,AI已經生成了超過一億首樂曲,大概佔據了我們30%傾聽音樂的時間。業界人士預計,AI音樂的市場收益將會在2026年達到70億美元;到2030年,AI音樂將佔據50%的音樂市場份額。

數量抑或質素?

目前AI生成音樂的優勢在於速度和數量。美國初創公司Boomy聲稱,短短幾年AI生成樂曲已多達1800萬首;相比之下,Spotify上縱貫古今的曲目也只有一億首。可是,AI生成的音樂質素是否可以媲美專業音樂人的創作呢?目前AI的「創作」是基於過去的音樂,隨着數量的迅速增長,其質素會回歸平均(Regression to the mean);而當大眾對新技術的新鮮感退潮後,對AI生成的音樂會否感到厭煩,轉而追捧音樂人的創作?又或者,AI生成音樂和音樂人的原創音樂是否可以「科學分工」,比如AI生成音樂可以作為成本較低的背景音樂,而音樂人的創作則在演唱會舞台上熠熠生輝。

人們對於數量和質素的要求,從來都不是捨此棄彼,如何優勢互補,值得AI公司和音樂人共同探索。

對AI生成音樂感到頭痛的,不僅僅有音樂人,更有靠音樂版權為生的唱片公司。AI模型之所以可以「創造」音樂,依賴的原材料就是現有唱片公司旗下的音樂。模型學習了這些音樂的特點,從而「創造」新的音樂。但是AI公司是否需要為這些原材料付版權費?AI創造出來的音樂,是否也應該受版權保護?

近年來,對這些問題的挑戰層出不窮。比如去年,環球唱片指控一家由亞馬遜和谷歌投資的AI公司Anthropic非法使用旗下的音樂,來訓練AI模型。Anthropic公司則聲稱使用現有的音樂訓練AI模型,不屬於盜版侵權。

挑戰還是機會?

由於AI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現行知識產權法例的進展,這些無法迅速解決的問題,就成為了灰色地帶,為唱片公司和AI科技公司既帶來挑戰,也提供機會。回顧歷史,這不是唱片公司第一次遇到科技對版權的挑戰。早在二十世紀末,當音樂從CD變成MP3電子檔案,加上Napster等共享檔案平台的興起,盜版音樂泛濫讓不少唱片公司幾近關門大吉。唱片業花了10年時間,才開發出比傳統售賣CD更加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並最終與音樂串流平台在音樂版權上達成協議。

以史為鑑,隨着AI音樂勢不可擋,唱片公司不再視其為洪水猛獸,而是努力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讓音樂版權在AI時代可帶來更大收益。華納音樂集團CEO Robert Kyncl曾表示:「我們不會簡單粗暴地拒絕阻止AI。」在推動音樂版權的法律界定和保護措施的同時,積極利用AI,一方面協助專業音樂人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創作音樂,比如運用AI將播客(Podcasts)內容轉換成不同語言,讓不同國度的聽眾一飽耳福,甚至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將披頭四主唱John Lennon在1973年留下的一首模糊音樂demo提取出來,不僅在50年後的今天「復活」了這首Now and Then,還讓披頭四的經典歌曲重新火了一把;另一方面,也訓練AI模型來精準定位侵權音樂,在必要時提出法律訴訟。更有甚者,使出「蘿蔔加大棒」的策略,一邊抗議AI公司侵權,一邊推進與AI公司合作,利用其版權優勢搶佔市場先機。

兩百年前,一曲《命運交響曲》讓我們感受到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對命運的抗爭;兩百年後的今天,如果貝多芬復活,AI是否可以化為他的耳朵,促發他的靈感,為我們帶來更多傳世佳作?兩百年前,貝多芬用音符吶喊出:「聽!命運在敲門!」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AI敲開的是人類創造力之門!

港大經管學院市場學首席講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