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 信報
港府財赤嚴重,公務員及高官薪酬再受關注。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年薪50萬美元(約389萬港元)人士的「快樂指數」最高,在此基礎上再提升收入未必能夠增進幸福。由此角度看,在港府問責團隊當中,最開心的可能不是特首、司長和局長,而是一批副局長;皆因他們的年薪最貼近389萬港元水平,跟正局長差距不大,兼且壓力相對較低,較少機會變成眾矢之的,某程度上堪稱為官場的「人生贏家」。
財赤嚴重 公僕薪酬惹關注
「金錢能否買到快樂?」這是長久以來備受爭議的問題。學界主流意見認為,與其說「購買快樂」,金錢對於「消減痛苦」其實更加有效,例如減少由貧窮引致的飢餓、疾病、過勞工作等問題。因此,一個窮人由「零」到「脫貧」的幸福提升程度最高,由「脫貧」到「中產」的幸福增加幅度相對較低,由「中產」到「富裕」就再次之。
諾獎經濟學家Angus Deaton在2010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驗證了上述看法,他花了兩年時間針對45萬名美國人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年薪7.5萬美元(約58萬港元)水平下,受訪者的情緒幸福指數(emotional well-being)與收入高低呈正比;但年薪一旦超過7.5萬美元,再增加收入帶來的「幸福增值」效果就微乎其微。
據Angus Deaton及其他經濟學者解釋,當一個人的收入達到7.5萬美元之中等水平,不但已能擺脫飢餓,亦有錢治病,同時通常擁有一定儲蓄及工作自由度。在此基礎上再增加收入,能夠消減的「痛苦」已很有限;相反還可能因為升職令工時更長、壓力更大,又或者忙於跟其他中高收入人士攀比,反而會削弱「開心指數」。
不過,該項研究距今已經15年,期內的通脹及社會各方面變化都很大。另一位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的最新研究則顯示,現今美國人的「幸福與收入掛鈎」上限值為年薪50萬美元,意味着達到這個年薪水平之前,幸福依然伴隨收入呈正比上升。
據估計,此番變化一方面關乎通脹,尤其是期內美國樓價升幅驚人;年薪7.5萬美元人士在2010年買得起理想居所,現在則恐怕選擇有限。另方面則因為隨着科技進步,金錢「可買到的快樂」和「能消減的痛苦」都更多,例如近年興起的「減肥神藥」某程度上能夠大幅提升身體健康,生物標靶藥亦能治療很多原本的絕症,可是這些新藥皆價格不菲,年薪7.5萬美元難以負擔。同時,社交網絡也令人們眼界擴闊,美國人以往覺得去夏威夷度假已很幸福,但他們現在知道只要有錢,大可「網紅式」環遊世界享受人生。
當然,上述兩項研究皆在美國進行,基於物價和社會環境等差異,未必可以完全套用於其他地區,但至少具有參考價值。以香港為例,年薪50萬美元相當於389萬港元,絕對不低,卻亦未見得很高,不少醫生、律師、銀行家等專業人士,以及上市公司管理層和政府高官,都能取得這個水平年薪,況且本港個人入息稅率遠低於美國。
在港府問責團隊當中,特首李家超年薪約563萬港元,三位司長年薪介乎至467萬至500萬港元,15位局長年薪則為452萬港元。換言之,這批高官的收入顯著高於年薪50萬美元水平,額外增加的「幸福感」恐怕有限;同時他們面對的壓力甚大,往往成為眾矢之的,既須向上問責,又要接受民望評分,萬一「交唔到功課」隨時「被炒魷」,甚至可能遭到外國「制裁」。
副局長才是官場人生贏家
相比之下,一批副局長的年薪介乎294萬至339萬港元,稍低於年薪50萬美元水平,跟正局長薪酬差距不太大。再者,該批副局長之「存在感」相對薄弱,很多市民都講不出他們的名字,這亦意味他們面對的壓力較小,某程度上可能是「幸福感」最高的「官場人生贏家」。
不過講到底,「開心」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屬於主觀感受,視乎各人不同的人生追求。舉例說,若只求一份高收入、低壓力的工作,那麼副局長或許是政府官員之最優選擇;但若很有熱誠要力爭上游、服務市民、報効國家,「更上層樓」帶來的滿足感將非金錢能夠衡量。
當然,作為香港人,很希望所有「父母官」都能夠開心幸福快樂。因此當局不妨考慮,把三位司長和15位局長的年薪都降到389萬港元(50萬美元)以下,既能突顯他們身先士卒減薪應付財赤、給市民一個交代;更重要是屆時他們的「幸福感」可望達到最佳水平,身心健康,相信有助於提升管治效率,帶領香港「由治及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