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 - 信報
想以哲學回應現代課題,第一步可能需要從稍為枯燥的工作做起:嘗試弄明白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否內含種種限制,看看我們所掌握的思維工具會否不單只不能幫助我們好好理解世界,反倒把當中種種問題掩蓋了:或者無法如實反映問題的癥結,或者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探討資訊科技和AI問題時,若我們固守真與假之間必有清晰界線、判斷必有明確可驗證標準的認知立場,便難以理解例如歷史學家哈拉瑞(Y.N. Harari)在其討論AI諸課題的大作《連結》中所提出的,某些真理真相存在於「主體間的現實」的想法,也就無法真正弄清楚我們的資訊網絡乘着尖端科技的翅膀,到底會把人類帶到怎麼樣的境地去,面對後真相世界時人應該何去何從。又例如過去我們總以為人跟無生命的物件有截然不同的差別,人之為人有其獨特而不變的本質或本性;但這種想法也被迅速發展的醫學科技所挑戰:隨着人體器官逐步可以用非生物性的人工器官所取代,人與機器之間的分別也會漸漸模糊……
其實以上我提到的「思維模式」可能就是撥開雲霧的箇中關鍵。我們或許已到了歷史的轉折點,要從我們已相當習慣的一套「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經歷一次典範轉移,進入到一種我稱之為「陰陽轉化」的思維模式了。
所謂「二元對立」,簡單講就是在思維上假設每種事物都有不變的本質,我們可以清晰地用語言區分它們,而所有區分都是建立於各種非此即彼的二分上,就連真假、善惡、美醜、好壞這些比較抽象的觀念都是被置放於這種格式中去理解的。其實我們之所以一貫習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西方文化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西方傳統哲學(當然是以主流而言)一直以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思考,例如現象/本體、心靈/物質、自我/世界、內在/超越等的區分都是截然判開,是前者必不能是後者,是後者必不能是前者的情況。
這些概念上的區分把兩者判分為非此即彼、又互相排斥的對立關係,這是西方哲學自從其文化開端以來一直的主流思維習慣。
有趣的是,此處向大家推介的「陰陽轉化」的思維模式,其實我們倒是可以在傳統中國哲學中找到一些端倪。就以中國哲學當中「陰」「陽」觀念為例:(可設想太極陰陽魚圖案的象徵意義)它們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固然它們之間相生相剋,而且又互相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之間未必有明確界線,更可能充滿了彼此化生的層層細微差異,這便是中國哲學主流的「陰陽轉化」的思維模式,顯得更靈活更動態,而且強調了概念的區分永遠是暫時的、流轉的、機動的,在辯證的發展之中。
於是,中國哲學中的體用觀、天人觀、人我觀、理氣觀等等,彼此既有分、又有合,強調辯證地統一(所以常常追求和諧和合一,認定一種整合的境界比分殊散落的碎片更高更好),也容許真假、善惡、美醜、好壞在現實人生的表現上互相影響轉化。
互相奠基
所以,在回應現代課題上,「陰陽轉化」的思維模式似乎的確比今人習慣的「二元對立」模式顯得更為順適和有效。影響當代思潮頗深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他的哲學思想就在暗地裏擺脫開傳統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他思想中膾炙人口的觀念Being/beings(存在/存在者),Dasein/world(此在/世界),authenticity/inauthenticity(本真/非本真)等區分無不是成立於「陰陽轉化」模式之上的,充分反映了現象之間互相流動轉化(互相奠基)的特徵,為其現象學一項沒有言明但其實相當重要的發現,其影響力一直啟發後來的解構思潮與後現代主義而不止,可謂對西方文化/哲學思維習慣的一記重重的棒喝。
其truth/untruth(真相/非真相)的區分,把存在作為真相呈現的有限過程表露無遺,把傳統以來固化的真理觀打破,強調存在的開顯就是個隱/顯的有限(時間化)過程。這些都是海德格哲學中極富睿識的觀點,但由於海氏並沒有把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做顯題化的表述,令讀者如入霧中,往往不得要領。待後來繼起的思潮相續發揮其睿識,才算大白於世。
當然,以上對於兩種思維模式的說明只是一個相當初步的勾勒,細說的話可就千頭萬緒了。至於陰陽轉化的思維模式具體來說如何幫助我們處現個別的現代課題,由於篇幅所限,這裏不能贅述,唯有留俟來日了。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