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 信報
譚仔國際的中期業績(今年4月至9月)並不理想,純利按年減少55.8%,至3600萬元,理由同樣「大路」:港人北上消費及海外旅遊蔚然成風,對餐飲業構成重重挑戰。管理層的解決之道,卻是在香港奉行多品牌策略,除了增加譚仔及三哥的分店數目外,還向日本母公司東利多控股收購「丸龜製麵」在香港的業務,以及取得「山手」牛肉飯的特許經營權,於慈雲山開設首家分店,令譚仔國際經營的餐飲品牌,增加至4個。
另一方面,譚仔及三哥則繼續「衝出國際」,本月底首家特許經營店在澳洲墨爾本開業,並先後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找到合作夥伴,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特許經營店在海外經營。
一邊取得其他餐飲品牌的特許經營權,在當地營運;另一邊則把自家的品牌讓其他合作夥伴經營,嘗試快速增加收入,以擴張其營運規模及利潤,這種「餐飲套戥」的做法,在香港比較少見,原因是香港雖被稱為「美食之都」,但能夠自家發跡,做到集團式或連鎖式經營,但仍未被其他財團收購的飲食企業,非常罕見。即使有些餐飲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但管理層一般會專注發展自己的品牌,傾向開更多分店或「衝出香港」,多於找其他國外品牌商談特許經營。故此,譚仔國際一邊依靠自家品牌向外闖,一邊負責為母公司的日本品牌在香港做「開荒牛」,商業模式非常特別。
於是,大家就會見到,明明管理層承認市道艱難,但仍要花1250萬元收購過去兩年仍未扭虧的丸龜製麵,以及開設新品牌「投石問路」,並繼續加開譚仔及三哥分店,未有因應時勢而調整分店數目。
藉特許經營衝出國際
至於譚仔及三哥向外闖的效果如何?先說結論,有好有壞。日本的經營算是成功,或許是日本人當米線是拉麵的替代品。日本同店收入按年增加22%,人均消費比香港多出超過一成,而每日每座位售出6.3碗,比香港的6.1碗更多,是成功的嘗試。不過,在中國及新加坡則面對激烈競爭,不論人均消費及每日銷量,都出現下跌,管理層須着手縮減兩地的店舖網絡。
大部分能夠做到「餐飲套戥」的飲食集團,都是建基於自家品牌已發展成熟,具一定知名度後,才開始尋找及引入其他新品牌,並讓合作夥伴發展自家品牌海外業務,期望能達到更多的協同效應,例如共用中央廚房、增加市佔率等。但譚仔國際的自家品牌,聲譽在香港以外仍在建立之中,且面對重重挑戰時,卻要新增兩個品牌在本港營運。明明專心淥麵淥米線,卻要另搞牛肉飯,兼在大環境不利餐飲業之時擴充業務,如果能夠順利翻身,必然可以成為商管課程的新教材。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