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4日星期五

小朋友的心結 - 汪嘉佑

2024年10月4日 - 信報

當青少年或兒童出現情緒問題,往往未懂得如何表達出來,因此更依賴長輩或其他照顧者的注意。而精神科醫生察覺小朋友是否有情緒問題,莫過於留意小朋友的「功能表現」。

小朋友的功能表現一般包括考試成績、做功課的效率、家中自理情況、建立社交關係的能力等等,如果我們發現小朋友的行為或以上提及的功能表現變差了,就需要留意他們是否出現了情緒問題。好多時候,如果小朋友有焦慮、抑鬱等症狀,他們的表現會趨向頑固及躁動,更不能清楚表達心底裏的種種情緒。

不少家長認為小朋友的頑固及躁動,是進入青少年反叛期的一個階段,因此未能清楚分辨究竟是成長必然會出現的表現,還是開始進入疾病邊緣的情緒。其實如果受到情緒病困擾,患者在面對不同事情時,往往會呈現同一種情緒反應,譬如對着父母、老師、同學或自己正在完成的功課,都會無端發脾氣。

一有這個狀況,很可能代表小朋友的情緒已經無辦法自我調節。

一旦家長發現小朋友情緒出現問題,或開始有進入情緒病邊緣的徵兆,第一步通常是找心理學家看看。

當心理學家留意到小朋友似乎不是心智發育上的問題,更像是一種病,就會轉介到精神科醫生。

以前有不少家長會介意帶小朋友去看精神科醫生,但隨着近年社會及政府大力推動有關兒童心理健康的資訊,現在這種想法已開始逐步減少。

治療小朋友的情緒問題,首先要充分認識他們,了解小朋友實際上遇到的問題是什麼;第二、根據小朋友遇到的問題,選擇用何種方法治療;第三、看看學校一方能否配合治療,以最大能力讓小朋友開心快樂成長。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