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不得已」哲學 - 岑逸飛

2024年9月21日 - 信報

一般人講「不得已」,有種無奈、被迫、好像沒選擇餘地、不得不做的意思。但莊子思想的「不得已」,卻是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

先看「不得已」的解釋。「已」與「巳」原為一字,本謂停止、結束。《說文解字》謂:「巳,已也。」《詩經.鄭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意謂在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雞依然啼叫不止。因此,「不得已」指不得止或「不得不行」,意味着人在某種境遇的無可選擇,即所謂「迫不得已」。

在先秦典籍,「不得已」之說頗為常見,首先想到孔子;他的論政是「足食,足兵,民信之」三者,而「不得已」而去的,是足食、足兵,剩下「民無信不立」。

其次是好辯的孟子,但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雖是不得已,似是樂在其中。

至於老子論「不得已」,就更多了。例如:「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他的「不得已」,也離不開「不得不如此」的文義,尚未提升至哲學的高度。

真正將「不得已」的說法進行擴充、賦予新義且借此引出一己的妙悟,是莊子。

在《莊子》一書,僅在《內篇》,「不得已」便出現過五次,而且集中在《人間世》與《大宗師》這兩篇。其中,《人間世》這一段話最為吃緊:「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這裏的「入遊其樊」,意思指猶如活在這個娑婆塵世,仍可悠然自得,可鳴可止,秘訣則在於「無門無毒」,即既無執着亦無成見,「一宅而寓於不得已」,指一顆心都寄託在「不得已」上。

這樣一來,「不得已」就並非無奈,而是面對現實,隨順時機去解決問題,一樣活得逍遙。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