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 - 信報
羅女士是一位工作繁忙的職業女性,十多歲時曾患甲亢,經過治療已痊癒,但生育後又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3年前檢查FT4偏低,一直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近來羅女士常覺下肢浮腫、氣短乏力、睡眠較差、半夜驚醒、腹部脹氣、大便不暢。故來診,希望用中藥調治身體。羅女士體形肥胖,有睡眠窒息症多年。由於平時工作緊張,休息不足,導致血壓偏高,需服用降壓藥。
從中醫學角度解讀,羅女士狀況屬於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泛濫的證候。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臟均與水液代謝有關。當脾腎陽氣虛疲,就會導致水液代謝紊亂,水濕瀦留體內,泛濫肌膚。所以甲減較易出現肢體水腫(嚴重者會發生黏液性水腫),患者體重明顯增加。若單從外觀上看,容易被誤認為是肥胖症,但甲減患者通常還兼夾有其他一系列因脾腎陽虛所致的虛寒病證,譬如畏寒怕冷、手足冰凍、精神萎靡、疲倦乏力、脫髮嚴重、女子月經稀發等。
像羅女士的病症,中醫通常會給予健脾補腎、溫陽利水的方法治療。服藥後過兩星期,羅女士感覺大便變得通暢,下肢及足背浮腫逐漸消除,睡眠與氣力亦有所改善。健脾補腎是中醫治療脾腎陽虛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屬於「治病求本」的治法。常用中藥有人參、熟附子、肉桂、乾薑、細辛、鹿茸、淫羊藿等,均為辛熱溫補的中藥。然而,由於香港氣候較熱,溫熱滋補的藥物應適可而止,即使醫治甲減這類虛寒證,藥物份量不宜過量,使用時間亦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助熱上火,影響睡眠,或導致便秘。尤其在夏天使用這類溫熱中藥,用上七至八分即可,不必十足,這符合中醫「用熱遠熱」的原則。
除了藥物治療,甲減患者日常可以用食療調理。寓治於食,藥食相得益彰。平時多食羊肉、牛肉、蛇羹、生薑等溫暖身體的食物,尤其冬天進食更為適宜。此外,亦可多食黑芝麻、黑豆、紅棗、圓肉等具有益氣補血功效的食物,有助改善患者氣血不足的狀況。
作者為註冊中醫、大學講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