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

閱讀勝於考試 - 余家強

2024年8月24日 - 信報

DSE中文科校本評核,17歲兒子選讀《寂寞的十七歲》,白先勇小說集。為父者該做的,唯有陪他讀。我並非密謀「替槍」,制度是即堂答卷和老師口頭考問,絕不可能頂包;純粹精神上支持,身為中文系畢業老文青,重閱一遍巨匠經典,甘之如飴。

倘若兒子覺得本書悶,我陪他悶便好。我暗暗想。

評核總得由他自己,當然,我可以給溫習意見。但,我還行嗎?預科中文科攞A如我,針對名家作品捧到天花龍鳳、答題妥妥貼貼長篇大論,本最拿手;甚至,明明沒睇過也能亂吹呃些分數,你懂啦。然而,人愈大,愈慚愧何來許多讀後感值得寫呢?白先勇精深莫測,欲辨已忘言,看完只覺佩服,還輪到吾輩凡夫俗子評頭品足嗎?推而廣之,仰望歷代大師如是,「試比較陶淵明與謝靈運詩風高下」,以為我在著述《文心雕龍》嗎?偏偏公開試愛這樣出題,中學生怎可能讀遍陶謝而識答心得?遂靠背誦,昔日背誦坊間雞精天書,現今網上無限資源,照搬去考即成。

Google一下,提供了《寂寞的十七歲》種種設題和答案,很難說這叫作弊吧,但豈非失掉閱讀精品的原意?精品都變雞精了。換我出卷,要考核一個人曾否真正讀過一本小說,舉例《紅樓夢》吧,不應問他「《紅樓夢》主旨和文學地位如何」之類,那必有天書Model Answer抄,應問他「秦可卿丈夫是誰」之類,知就知,唔知就唔知,無得吹水,兼且無得捉題目走精面,評分絕對客觀清晰。

與大家想像中相反,大學中文系教授也痛恨泛論式考法,視為空疏。撥亂反正,昔日文學史一位老師,索性把歷史年表某幾處塗白,就叫我們填充作答,雖然笨功夫,卻讓我至今對明清文壇時序深印腦海。

傑作用來欣賞,不是用來考的。懷着謙虛之心,再次翻開《寂寞的十七歲》。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