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 - 信報
古今幾乎所有民族都有宗教;顯然,宗教有重要社會功能,並可分為制度化的宗教和民間宗教。前者有教會組織、教派、教義、經典、儀式……等等;民間宗教大多數只有信仰和簡單教義,沒有經典,只有教派而沒教會。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指斥宗教導人迷信;馬克思狠批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宗教固然可幫助政權維穩,亦可以號召民眾推翻政權的工具: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口號,便屬宗教口號;清朝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組織上帝會,亦是利用宗教作號召。
中國古代,不同社區或行業有各自的信仰,關帝信仰是罕有的例外;關帝即關公,三國時代的關羽。自商朝崇拜鬼神開始,國人相信人死後,惡者、蒙冤者為鬼,善者為神;先人和歷史偉人都可以成為神,祭拜他們可以得到保佑。關羽220年在湖北被敵軍擒殺,劉備於當陽縣玉泉山建關羽祠紀念他。
經過300多年,關公都沒升格為神,起初僅是尊崇他過五關、斬六將的超卓武藝;隋唐時,在他的出生地山西解州建廟,後世稱為天下武廟之祖。直至592年,創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智顗),於玉泉山開壇說法,吸引不少信眾。802年的一方唐朝石碑,刻着一個傳說:智者大師在夢中隱約見到一個人,認得他就是關公,關公跟大師討論報應和佛法,皈依了佛門。占飛推測,此傳說並非來自智者大師,而是其信眾散播以招攬信徒,籌建玉泉寺。百多年後,禪宗北派六祖神秀來到玉泉山說法,傳說又夢見關公,封他為護法伽藍,玉泉寺從此揚名天下。諸佛教教派及禪宗憑藉關公將信仰「漢化」,關帝信仰由此啟端。
士氣大振
宋徽宗信奉道教,封關羽為「崇寧真君」,關羽開始被神化,成為道教神祇。佛教和道教都供奉關公,他的名聲愈來愈響;宋朝末年,關公廟已遍布民間,州縣鎮鄉都有,也許天下民眾夢想得關公這武神之助,宋朝便可抵抗蒙古人入侵,甚至收復中原吧。關公取代傳統的蚩尤、姜子牙等等,晉升為戰神;歷史記載,偶爾邊疆少數民族造反,宋朝皇帝拜關公求福後才出兵,果然士氣大振,勝多敗少。
元朝不單不禁民間宗教,還為了安撫民心,給關公許多封號,並遣使拜祭關公。明朝不立武廟,卻沿襲前朝不斷加封關公為王、真君、聖等等;明神宗應道士請求,封關公為「伏魔大帝」、「協天大帝」,乃至要求各藩屬建關帝廟或關王廟。從此,關公被尊稱為關帝,地位愈發顯赫了。
宋、明兩代如此尊奉關公,所為何來?原因之一,若要消滅一個宗教,尤其民間信仰,非常困難,付出代價很大;南北朝曾四次滅佛,佛教信眾反而愈來愈多,除非殺光所有教徒,否則沒法滅教。原因之二,關公受世人稱頌的是忠義,皇帝大可藉此鼓吹忠君,有利於維護政權的合法性。況且,宋、明均以士大夫治國,士紳維持縣鄉的社會秩序,儒家講仁義,跟關帝信仰並無衝突,不會招致士大夫及士紳反對;反之,道學家可利用關帝信仰辟佛辟道。
道德規範
滿清興起時,關帝信仰已傳遍滿洲。入關後,清室一方面繼續把關公信仰「儒家化」,另一方面抬舉關公地位;文武廟內的武帝便是關公,與孔子齊名,稱文武二聖。太平天國取得半壁江山,反滿清、拜關公的三合會,引用關公斬顏良助曹操消滅袁紹的典故,合理化其助清平亂。清代擴張領土和藩屬,在蒙古、西藏、朝鮮、越南等地都立關帝廟,因關公信仰的忠君思想,有利其統治。
關公信仰之所以比其他民間信仰興盛,因釋道儒三教皆可各取所需,民間亦然;政權取其忠,民間取其義,以致警賊不兩立卻同樣拜關公,無他,兩者都以義為最重要道德規範也!宋朝以降,中國社會逐漸商業化,貿易興盛,各行各業有來自不同省份的從業員,不能再像農民般依靠血緣團結。未有商法時,唯有講信義,關帝信仰便派得上用場。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