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星期一

懂不懂孝道 - 占飛

2024年7月8日 - 信報

較早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訪問中表示,身為中國人認識中華文化很重要,部分中國人的價值觀是西方沒有的。她舉例,「孝」字難以翻譯成西方語言,因為西方人沒這個價值觀。她說得對,西方沒有中國的「孝」觀念,因為價值觀是因應社會形態而產生。

問題在於,現今國人也未必有古代中國的「孝」觀念。

儒家極重視「孝」,十三經之一是《孝經》,古代讀書人必讀過,今之國人恐怕萬中無一讀過。《孝經》全文不足兩千字,相當顯淺,不難明白。讀懂了,才可考慮儒家提倡的「孝」是否適用於今日。

《孝經》開宗明義引述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本,類似西方倫理學家所謂「基礎德行」(foundational virtue),即所有德行的根基。大廈根基不穩固,必有傾倒之一日。

亞里士多德說得好,德行必須自小培養,成為習慣,長大了才能成有德(virtuous)的好人或善人。人出生即受父母養育之恩,若對父母亦不感恩、不圖報,怎能期望他成長後對其他人忠、慈、敬、愛等等呢?這便是「教之所由生也」的意思。《孝經》有言:「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悖,違背也。

孝子不會害人

《孝經》講的「孝」,不僅僅是現今講愛爸媽。《孝經》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敬愛父母乃開始,之後要擴充到國君以至對所有人好。《孝經》有言,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子不會作惡害人,敬親者不會怠慢別人。

接着,《孝經》詳細講述不同階級、地位的人怎樣在生活及工作中實踐「孝」。天子「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風吹過,草便隨之而倒。天子以身作則,愛敬親人,百姓即會受教,成為善人。三代的明君以孝治天下,「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孝治》章)

諸侯怎樣才算孝呢?《孝經》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在上者、處高位者不驕橫放肆,不狂妄,便不會勢危,生活節制不放縱慾望,行為舉止合乎禮節,有財不炫富、不鋪張浪費,可以保富貴,保社稷,百姓安居,此「諸侯之孝也」。

卿、大夫又如何?《孝經》云:「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擇的意思是,未經深思熟慮亂說話,行動鹵莽。慎言,天下沒人會抨擊你;慎行,不會招致別人怨憤和仇恨。在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恐怕不易做到!

至於士,《孝經》教訓「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對國君要忠誠,對長輩要尊敬和順,這樣就不會獲罪於君,不會冒犯長輩。忠順不等於唯命是從,更非唯唯諾諾,做個yes man。

《孝經》第15章《諫諍》有言:「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爭,通諍。對「不義」,子要諫父,臣要諫君,否則就是「不孝」。父君不聽又如何?《孝經》沒說。

滿街都是聖人

庶人,即一般人,則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謹身,即行為端正,不要犯事,不行差踏錯,別損耗健康,以免父母憂心。節用,供養父母的錢不能短缺。

除了供養外,對父母還要敬、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孝經》講喪葬之禮數,已脫離時代,本文不述。

由此可見,《孝經》講的「孝」,不單是個人德行,而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

「孝」包含了許多不同德行,由天子至庶民,5個社會階層的人各有不同實踐「孝」的方式。若只敬愛父母,不由事親開始,推廣至忠君、愛民,便不算真正的孝子。

如人人皆孝子,「滿街都是聖人」,便「禍亂不作」矣!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