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

我們從未中產過 - 高天佑

2024年7月10日 - 信報

成為「中產」(middle class)是不少人的目標,不過以色列社會學家Hadas Weiss於2019年在《我們從未中產過》一書指出,現代社會變動日益急劇,所謂「中產」可能只是一種幻覺。近期內地經濟放緩,不少行業裁員、減薪,甚至「追薪」,也令很多人的「中產美夢」幻滅。例如有一對金融業年輕夫婦,原本合計年薪百幾萬元(人民幣.下同),在上海擁有價值1500萬元的豪宅,表面看來絕對稱得上「中產」,可是當一個大浪襲來,就隨時直墮「負資產」深谷。

據Hadas Weiss所述,中產作為一種概念興起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伴隨着現代資本主義普及。在此之前,歐洲社會主要分為兩種階層,即上層的貴族和地主,以及下層的農民和勞工,唯有上層階級才可掌握個人資產;縱使在兩種階層之間存在工匠、裁縫等專業人士,但一來他們人數不多,二來其能夠積累的資產有限。

階層不穩 風浪來襲恐陷困

自十九世紀起,政治革命動搖了貴族和地主的地位,兼且資本主義令經濟分工日益細緻,愈來愈多原本來自下層的人民,每日收入在應付溫飽之後仍有剩餘,同時他們能負擔購買的資產也愈趨全面,例如可以買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房屋、牛馬、生產工具等。

正因如此,一批底層人民憑着努力、知識和運氣,擺脫了原本的「餐搵餐食」、「手停口停」狀態,逐步掌握及積累到一定的資產。從社會學角度看,他們猶如在上層和下層之間硬生生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階級,那就是中產。

尤其是隨着財務學(finance)成為社會顯學,以及樓市、股市等投資渠道日益便利,再加上傳媒及互聯網推波助瀾,促使愈來愈多人渴望躋身中產,幾乎演變為一種宗教信仰。不過Hadas Weiss強調,很多人對中產概念存在錯誤認知,以為這個階層就像古代的貴族、農民那麼牢固及涇渭分明。在這些人心目中,一旦跨進中產門檻,就等於徹底及長久(甚至永遠)地轉變了社會身份,自始便能主宰自己及家族後代的命運,快快樂樂生活下去。

Hadas Weiss認為,中產作為一種社會階層絕非那麼穩定,相反社會及經濟變化愈來愈快,往往一個大浪便會把所謂中產群體打回原形。舉例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汽車業工人大部分都屬於中產,一個家庭只需男主人在車廠上班便足以養活一家幾口,擁有自己的花園獨立屋和汽車,每年去旅行度假。可是該產業轉眼間走下坡,大批車廠工人失業,舉家陷入困頓,原本的中產美滿生活猶如夢一場。

盲目攀比 重形式多於實質

更危險的是,由大眾媒體帶動、互聯網煽風點火的攀比心態,令很多人過於側重所謂中產的形式而非實質。例如他們看到其他中產都住豪宅、揸靚車、穿名牌、讓子女讀名校,便不怎麼考慮自己的實際條件,甚至不惜高槓桿借貸以滿足欲望。因此,每當風浪來襲,這些人最容易「一鋪清袋」被淹沒。

內地近日發生一宗悲劇,一名任職中金公司的30歲女員工輕生。據報她和丈夫都是「金融人」,夫妻倆合計年薪原本高達一百多萬元,且數年前在上海購入了價值1500萬元的豪宅,無疑可算是中產。但內地金融業最近掀起降薪潮,中金公司今年首季人均薪酬按年急削37%,還有不少投行、基金公司大裁員,甚至向員工追討過往的獎金,該女事主及其丈夫相信難免受衝擊。

積累資產 保靈活性免返貧

近年內地樓市低迷,上海房價較高位回落三成以上,若有人在數年前以高價、高槓桿購入物業,現時有機會淪為負資產。倘於此時被減薪、裁員弄致「供唔起樓」,內地又尚未設立個人破產制度,意味即使想破產「重新開始」也不容易,堪稱為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如Hadas Weiss指出,部分人可能曾經踏入中產門檻便以為能夠天長地久,在心理上未準備好應付逆風,一旦遭逢打擊便會造成巨大反差,容易鑽牛角尖想不開。

講到底,Hadas Weiss並非反對人們把中產作為人生目標之一,只是他認為不應存在不切實際期望;皆因有別於古代的貴族和農民階級,中產作為現代新興的社會階層,絕非很多人所想像那麼牢固,更像是被「夾」在中間多於能夠獨立自主。

同樣重要的是,中產群體適宜保持靈活性和危機感,盡量適應社會和經濟變化,以及重視資產積累(實質)多於消費形態(形式),才有更大機會避免「返貧」。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