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

美債務危機難逃,絕非「這次不一樣」 - John Mauldin

2024年6月28日 - 信報

一代接一代的的醒目精英做同一件事,得出同樣糟透的結果,實在令人質疑他們的思考方法。政府債務問題就是好例子,國家領袖放任政府債務積累過多,總覺得這次情況有別,不會重蹈覆轍,但很可能事與願違。

在2009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美國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合著《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探討過去800年由債務觸發的危機,發現幾乎都以同一途徑發展,絕少出現「這次不一樣」。很多國家因負債纍纍而慘淡收場,美國正步入債務困境,現在回看此書,更加應時應景。

債息開支飆  推升赤字

美國政府負債愈滾愈大,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公布最新壞消息,若其經濟假設無誤,預期到2034年聯邦政府欠債將增至50.7萬億美元,較4個月前的預測多出2.4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22%,皆因CBO在2月預測納入的自動預算削減,隨後被國會刪除。

筆者一再批評CBO的預測容易出錯,因為CBO假定未來10年法例維持不變,這當然不可能發生。未來的決策者將修訂稅務及政府開支政策,歷史顯示他們改變政策只會使問題變壞。筆者分析CBO的未來10年預算赤字預測多年,印象中預測從未準確。數年前,筆者預期到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理論上聯邦政府整體債務將達60萬億美元,現在看來屬過於樂觀。

國債鐘(National Debt Clock)官網展示美國的實時債務估算,可用來對照CBO的預測。國債鐘顯示聯邦政府赤字飆升,預期在2024財政年度末期財赤超過2萬億美元。CBO的預測未有納入聯邦政府預算外開支,估計每年平均達2690億美元。國債鐘反映今年聯邦政府近873.9億美元的國債利息開支,接近超出逾9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CBO預料到2024年底將出現前者高於後者的情況。

國債鐘官網具有「時光機」功能,在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整體債務近6萬億美元,到2016年攀升至21萬億美元,估計到2024年底將輕易衝破35萬億美元。更令人震驚的是,國債鐘預計到2028年,聯邦政府整體債務升至46萬億美元,外加州及地方政府和共欠債4.4萬億美元,屆時國債利息開支將高於醫療及國防支出的總和。

若果美國聯邦政府每年財赤達3萬億美元,美債孳息率需調高多少,才能吸引投資者購買?只有天知曉。若當局財赤及負債龐大,美國通脹問題有多嚴峻?面對通脹高企,聯儲局能否減息?赤字開支(deficit spending)將推高通脹,筆者覺得可笑的是,聯邦政府赤字勢將不斷攀升之際,竟然仍有人認為聯儲局調低聯邦基金利率0.5厘或1厘,明年境況將改善。

明年今日,美國聯邦政府財赤將超過2萬億美元,但在今年大選年,迄今未見參選人的政綱關注到有關問題。筆者敢打賭到2028年大選年,政府財赤問題將至關重要。筆者多番預言美國將陷入危機,很多人問危機何時發生?筆者挖苦地說,在2029年12月19日。

2029年底債市或爆煲

筆者解釋,估計2028年美國大選將聚焦於債務及通脹問題,候選人將作出各式各樣競選承諾,矢言會帶來重大改變。可惜即使成功當選,他們的動議也不能在國會通過,因為須各方作出重大妥協,可惜在政治兩極化的議會無法實現。

屆時新任美國總統將於2029年1月宣誓就職,市場將給予新政府一段蜜月期,若新政府未能在2029年底前修補債務及通脹問題,國會進入聖誕休會,債市恐在最不便的時間發難,筆者估計在同年12月19日左右發生。理論上,美國能拖延或阻止債務危機,但實際上不能做到。美國政府負債太龐大,單憑削減福利或對外援助、加徵富人稅或關稅,都是杯水車薪。預計美國在劫難逃,不會出現「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圍繞信心問題,萊因哈特與羅格夫分析數以百計危機,發現儘管經濟體負債纍纍,只要民眾對未來仍具信心,局勢會保持穩定。一旦民眾信心減弱,一切瞬間崩潰。連串危機都有一個共通點:政府、企業、銀行或消費者欠下過多債務,這在繁榮時期,通常不會顯露更深層的系統風險。政府向經濟注入現金,讓經濟增長幅度看來高於實際。私營部門舉債融資,房屋及股票價格推高至超出可持續水平,讓銀行看似更加賺錢、根基更加鞏固。

累積巨債所構成的風險,在於令經濟受制於信心危機,尤其是時常需要再融資的短期債務,面對的風險更大。舉債帶來的繁榮令人產生錯覺,誤以為政府的政策奏效、金融機構能賺取巨額利潤及生活水平提升,這種榮景絕大部分以悲劇告終。萊因哈特與羅格夫認為,形成「這次不一樣綜合症」在於未意識到信心不穩且易變的一面。背負巨債的政府、企業或銀行依賴龐大短期債務,看來能持續支撐頗一段日子。但突然「砰」一聲,信心崩潰,債仔失蹤,危機來襲。經濟理論指出正是信心反覆無常的一面,包括未來一切都取決於公眾預期,導致難以預測債務危機發生的時間。歷史一再證實,金融危機最終都會發生,負債纍纍的國家將步向困局,只是極難準確拿捏危機爆發時間,看似迫在眉睫的危機或醞釀多年才引爆。

筆者在2010年亦曾撰文探討有關問題,當時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尤其希臘處於水深火熱,美國則在數年前發生次按危機。筆者在文中憶述,早於2006年10月就預計美國將出現經濟衰退、次按危機及信貸危機,2006年9月筆者在前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主持的節目充當嘉賓,預測美國快將陷入衰退,應撤出美國股市。可惜,筆者作出過早的預測,節目出街後的8個月美股累升20%,金融海嘯才捲至。

國家過度自信  困境更深

萊因哈特與羅格夫在書中形容「砰」的一聲,危機突然其來。筆者認為「砰」用得十分貼切,人總認為眼前問題將解決,凡事都不會那麼糟糕。可是,借古鑑今,就知道大家在當前犯下錯誤,深信「這次不一樣」,以為今時不同往日,目前民眾已懂得應對債務,當局推出更佳金融措施,監管更加嚴格。

不過,筆者在2010年指出,銀行危機的深層根源跟一般商業周期經濟衰退的成因大有分別。萊因哈特與羅格夫明確指出,銀行危機爆發後,往往要花多年才能消除過度槓桿,失業率會連續4年上升。有趣的是,他們察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出現的危機,性質分別不大。事實上,發達國家過度自信,自以為具有優越體制,往往把自己推入更深的困境。

回到2024年,筆者將債務危機爆破的一刻稱作「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並曾以沙堆倒塌來形容,一粒沙足以曝露隱藏的不穩定,導致沙堆塌下。拖延多時的債務問題可能因任何事件突然爆發危險。

目前投資者聚焦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尤其關注聯儲局何時減息及減息幅度,市場對此作出諸多暗示。美國財政部是全美最大債仔,聯儲局表明將在更長時間、維持更高息口,代表聯邦政府將在更長時間、維持更高財赤。筆者預計美國通脹仍處於較高水平,即使經濟增長放緩,聯儲局減息幅度有限,意味聯邦政府背負更沉重國債利息開支。除了應付新的開支,更多零息時代的美債將陸續到期,當局須以目前更高的息口再發債融資,意味國債利息支出將不斷擴大。

社保肇禍  2033年大限至

不過,今年大選競選活動,沒有美國總統或國會選舉參選人以政府債務為主要政綱,皆因大部分選民對此不在乎,僅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問題是哪項支出可能觸發政府債務危機?社會保障是頭號「疑犯」,目前預計社會保障基金將在2033年耗盡,意味受益人的福利自動削減約20%,將惹起民憤。國會如何填補缺口?加稅、削減政府開支、發更多國債等措施都不算好選項。

況且,在2033年前美國可能遇到意外事件,例如戰爭、恐襲、網絡攻擊、疫情大流行、天災等,突然大幅提高政府開支,需大舉發債支付。就算經濟衰退溫和,政府稅收減少之餘,卻要應付增加社會安全網開支的需求。總之,債務危機逼近美國,這次不會不一樣,筆者只感到恐懼。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