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 信報
本港破產呈請宗數創逾兩年新高,「老破」無疑是人生慘事之一,卻未必是最慘。相比之下,內地樓市持續低迷,多家銀行開始「拒收斷供房」,這意味「房奴」們若供不起樓,想乾脆把物業交回銀行、自己破產了事也做不到。事關內地尚未設立個人破產法,14億人民基本上不會陷入破產命運,而等待他們的可能是更慘情之無間地獄,例如永遠淪為「老賴」,無法出行、租屋、工作,還會牽連後代。
內地欠機制 恐永淪老賴
據破產管理署公布,本港5月個人破產呈請達871宗,為2022年4月以來新高,按月及按年分別增加17%及35%。據中文大學經濟學家莊太量分析,破產個案急升與資產貶值及財富管理有關,例如有人若在前幾年高位入市買樓,甚至過分投機,隨着樓市回落,資產貶值加上銀行收緊貸款,便可能令資金鏈斷裂,引致破產。
本港破產情況最慘烈的是2003年5月份,當時香港經濟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元氣大傷,加以沙士疫情來襲,該月共有2311宗個人破產呈請。相比之下,今年5月份的破產個案仍較高峰期差距甚遠,未算非常嚴重,只要整體經濟及樓市穩住陣腳,可望避免惡化。
「老破」無疑屬慘事,但「唔准破產」有時候更悽慘。據新浪財經報道,內地多家銀行近期開始拒收「斷供房」,意味着供樓人士即使連續3個月以上欠繳房貸,銀行不會立刻把抵押的物業收回再作拍賣。相反,銀行與「斷供者」變得有商有量,包括准許後者把每月還款金額降低75%,即「二五折供樓」,為期兩年。
猶記得在1998至2003年本港樓市低谷時期,也有大批業主因為失業等問題無力供樓,又或陷入「負資產」,最終被銀行收回單位,多年積累的財富清零,部分更破產收場,當然無緣參與後來的樓市大反彈。
反觀現今內地銀行身為債主,突然之間這麼「易話為」,非因「大發慈悲」,而是有其苦衷。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全國法拍房(銀主盤)數量截至去年底達到79.6萬套,按年急增36.7%,全年法拍房成交量則只有22.4萬套。換言之,即使假設法拍房數量不再增加,同時每年成交量不變,這堆庫存也需要接近4年時間逐步消化。況且目前樓市持續低迷,法拍房恐將加速湧現,到今年底有機會突破100萬套。
銀行手上拿着的「蟹貨」愈來愈多,難免影響資金配置及資產風險。畢竟銀行的本業是運用資本賺取息差,而不是扮演地產商賣樓,故近期有銀行開始「落閘」拒絕收回斷供房。
銀行拒收樓 斷供陷地獄
對「斷供者」來說,銀行「不收樓」是否好事?以上文提到的「兩年緩衝期(二五折供樓)」為例,假設期內中國經濟及樓市反彈,兩年後斷供人士的收入回升,「供得起樓」,那就皆大歡喜。然而,萬一天不從人願,兩年間經濟及樓市沒啥起色,甚或進一步下滑,屆時該位斷供人士又會怎樣?答案是,由於銀行並沒有收回抵押物業,所以他依然背負房貸,可能登上「老賴」(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在乘搭飛機和高鐵、租屋、就業等方面面臨諸多限制,乃至影響子女升學及考公務員。理論上,進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最長5年後可以申請「摘帽」;但實際上,不少「老賴」發現自己若未能徹底清還欠款,在10多年後仍然處處受限,猶如墮入無間地獄。
內地目前尚未設立全國範圍的個人破產制度,僅於深圳一地自2020年起開展試點政策。深圳法院2021年7月裁定全國首宗個人破產重整案,債務人梁某被判在接着的3年除了保留基本生活費用,其他收入全部用於還債,然後便可重獲新生。
此例一開,全國很多欠債人及「老賴」都想尋求破產,但該試點政策規定,只受理在深圳經濟特區居住、且參加深圳社保連續滿3年的居民申請。同時,繼該標誌性案例後,深圳市法院截至去年中收到1600多宗個人破產申請,僅受理約100宗,意味當地居民想破產也不容易。
「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早於2018年便被提上全國人大常委會議程,官方調查顯示,多達80%受訪者認為「非常有必要或是較為有必要」引入個人破產制度,反映民心所向。此後幾乎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媒體記者關心該機制何時出台,但至今仍然未見蹤影。
偏逢內地經濟近年持續放緩,部分論者指出,從大局出發,現在未必是推出個人破產制度的時機,因為有可能變相鼓勵「逃債」。尤其是不少人喜歡「鑽空子」和「褥羊毛」,例如「借盡」網貸再「碌爆」信用卡,然後把套現所得轉移予親友,最後申請「老破」了事,期望在3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即使撇開濫用情況,在樓市疲弱下,假若大批供樓人士都透過破產卸下房貸重擔,肯定令銀行十分頭痛。美國聯儲局前主席、諾貝爾獎經濟學家貝南奇講過:「沒有破產的資本主義,就像沒有地獄的基督教。」不過,中國奉行社會主義和「無神論」,更與地獄扯不上關係,或許未必需要有破產的存在。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