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 - 信報
近年英語學術界出現了一批針對「新國家資本主義」(new state capitalism)的論說。有學者共識,這種源起自中國及地球南部(球南)國家(如巴西)的新型政治經濟系統,已被很多地球北部(球北)國家重視和採用。作為新興但具國家主義和威權主義色彩的政經制度,有人視其為激進及違反市場經濟原則。其實「新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也備受西方保守勢力和自由主義者關注,恐怕導致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衰落,威脅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本文探討「新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的差異及歷史分水嶺,並以中國2012年至今的工業經濟發展脈絡,探討其對科技地緣政治的影響。
「新國家資本主義」是指過去十年全球的國家政府充當至少3種更大角色:(1)工業政策行動者(industrial policy actors);(2)資本直接擁有者(direct owners of capital);和(3)投資者兼持份者(investor-stakeholders)。球南和球北的政府們正在積極實驗一系列「國家支持的投資基金、政策銀行、國家企業和其他國家營運擁有的企業集團實體」(state-backed investment funds, policy banks, state enterprises, and other state-owned corporate entities)。共通點是國家政府沒有先尋求以美國為首的「布雷頓森林制度機構」(Bretton Woods system institutions)的批准,而是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等以外,自行積極地動員資源去制定不同種類的科技工業政策、國家發展策略、以及貿易投資限制措施。包括美國政府在內,西方等發達國家也出現「新國家資本主義」行為。
上世紀冷戰結束後,「國家資本主義」概念被應用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及任何被其他國家支持的大型或跨國企業之上。應用範圍只限於國營企業;國家資本主義與「私營部門」(private sector)之間的界線仍清楚。即使國家資本主義制度有讓政府調控和介入市場經濟,但並不代表政府會透過政策和立法行為改造市場、囤積資本和控制私營企業,而直接與其他國家經濟及境外資本集團競爭。
「新國家資本主義」論者認為,冷戰後30年美中相互依存關係已發展到美國霸權所代表的資本集團,與中國崛起所代表的國家資本集團的囤積活動,達到互相競爭及對抗局面。2000年代,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亞太區。2008年金融海嘯後,亞洲主要經濟體(尤其中國)的崛起使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卻把經濟重心由大西洋進一步東移到亞太區。2013年北京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以亞投行、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等與「布雷頓森林系統」平衡的全球經濟金融管治系統,便成為了由「國家資本主義」演化到「新國家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水嶺,使美國要透過採用「新國家資本主義」措施去回應和維護霸權。
那麼中國的新國家資本主義有什麼具體政治行政特點?近年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似把組織結合到私營企業、中外合資項目和外資集團之內。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共就歡迎私營企業家、民間商人和專業個體戶加入成為黨員。2018年9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就通過實施《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一章第五條,規定所有境內私營企業必須:「設定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上市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新國家主義的全球冒起反映自由主義、議會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制度可信度已弱化。連美國自己都訴諸新國家主義政策措施去保障國家安全,和把全球資本主義系統進行地緣政治經濟重組,以回應來自中國及新興經濟體的挑戰。世界各國政府、資本集團和企業似乎正在共同進行一項政經實驗:「新國家主義」是否較自由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能更快速有效地確保自己在愈演愈烈的「全球資本主義地緣政治重組」過程中能勝出及生存?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