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

什麼才算是益生元 - 林盈吟

2024年6月14日 - 信報

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ISAPP)提出了最新的共識觀點,將益生元重新定義為「被宿主微生物選擇性利用的基質,賦予健康益處」。

益生元必須符合3個標準:(a)對胃酸度的抵抗力、哺乳動物酶的水解性和胃腸道吸收性;(b)能被腸道菌群發酵;(c)選擇性刺激與健康和福祉相關之腸道細菌的生長和/或活性。

來源於植物之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是益生元的重要來源,另外有非碳水化合物物質亦發現具益生元潛力,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據估計,植物多酚總攝入量的5%至10%會到達結腸,在那裏它們可以被腸道微生物群以不同程度代謝,繼而產生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短鏈脂肪酸。

宿主人們吃夠了嗎?

有大量證據表明,飲食,尤其在西方國家,缺乏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則會減少了腸道環境中的細菌發酵。膳食纖維攝入量呈下降趨勢,目前攝入量是人類歷史紀錄上最低的。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估計為15至20克/日,低於每日推薦的25至35克/日。然而,在全麥穀物、豆類、水果和蔬菜攝入量較高的國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達到50克/日。人類營養試驗表明,膳食纖維發酵分別來自於水果和蔬菜中約佔75%至90%,在全穀物中佔25%至35%。每種膳食碳水化合物都表現出不同的結構特徵,與分子的長度、糖基部分、取代基的存在、連鎖和側鏈支鏈有關,這些特徵會影響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消化率。發酵多糖可及性的變化被認為對塑造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腸道微生態:為碳水化合物分解而設計的生態系統

腸道細菌物群在這種動態營養環境中,顯示了分解碳水化合物的有效策略。科學界提供益生元可利用機制是朝着有效地、有意地調節腸道微生態,以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邁出的一步。

腸道微生物群分解複雜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反映在一系列突出且高度多樣化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編碼基因中,這些基因佔大多數細菌基因組中預測編碼序列的1%至5%。因此,腸道微生物顯示出大量專門用於複雜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生物合成和修飾的CAZymes。

相比之下,人類基因組編碼的CAZymes庫很少(約17種酶),並且僅限於降解可消化澱粉、蔗糖和乳糖的能力,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已經進化成擴展人類消化生理學的大型酶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結腸細菌能夠代謝種類繁多的基底物,然而其他物種的代謝能力則更有限。

特別是,作為革蘭氏陰性擬桿菌門成員之一的擬桿菌屬,表現出廣泛多樣性和大量的CAZymes編碼基因。這組細菌似乎是多糖分解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本來無法被宿主吸收和/或運用的多糖,因此能被代謝成一種供宿主利用的形式。

短鏈脂肪酸:支撐着益生元影響的關鍵代謝物

膳食碳水化合物發酵的副產物主要是短鏈脂肪酸,尤其乙酸鹽(又稱醋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這3種脂肪酸。根據飲食中的纖維含量、微生物群的組成和腸道運輸時間,短鏈脂肪酸在人類大腸中的總濃度通常達到50至200毫摩爾/公斤(mmol/kg)。醋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在胃腸道中的比例通常為3:1:1。此外,氣態副產物和終產物,如氫氣(H2)、二氧化碳(CO2)和硫酸鹽,推動發酵持續發生。這些氣態基底物的利用,是主要腸道微生態當中微生物組成員之間交叉進食的結果,而不是宿主消化、吸收的後果。在人類中,這些細菌代謝物提供約10%的每日熱量需求。

重要的是,丁酸鹽是供應結腸細胞最優選的能量來源,用於克雷布斯循環(又叫三羧酸循環)和酮體生產途徑。此外,腸道微生物群已被證明有助於使用丁酸鹽促進結腸上皮的代謝特化,活體研究數據表明,丁酸鹽可以調節參與其自身代謝的酶之表達。一旦在腸腔中產生,乙酸鹽和丙酸鹽很容易被結腸壁吸收。它們進入門靜脈血室並優先在肝臟中代謝。

它們可促進肝臟生物合成途徑,如糖異生、膽固醇和長鏈脂肪酸的合成,從而促使整個宿主代謝。短鏈脂肪酸還可以作為微生物訊號分子,被特定的宿主受體識別。

另外,這些受體的廣泛表達,包括在免疫細胞中,表明短鏈脂肪酸還有其他幾種潛在功能,特別是那些涉及免疫反應和炎症的功能。鑑於這些細菌代謝物在人類健康中之作用,需要詳細了解腸道微生物群對短鏈脂肪酸的代謝,以優化有效的飲食調節策略。

撰文 : 林盈吟_美國註冊營養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